发酵过程异常
一级和二级种子培养时间过长,二级种子转到发酵培养基时溶氧急剧下降,PH偏低,转到发酵罐后溶氧异常,后期也不产生次级代谢产物。还有一个问题是前期补水对次级代谢产物产生是否有影响? 原因可以参考昨天发的公众号文章:comefajiaoren。
这里只分享一些建议:
1、培养基成份快速氮源比例高,有条件时通过摇瓶优化一下。
2、降低温度,降低前期生长速度。
3、降低接种量。
4、补水也可以起到一些效果,但是工艺不好掌握。
5、通过试验找一个可以有诱导效果的因素,比如温度比如某个前体物质,或pH。使发酵能够从生长过程转向次级代谢过程。 补水是为了增加溶氧?溶氧低的原因是二级种子质量差异引起?还是发酵培养基配方不合理?先找出原因,再对症下药。 谢谢回复,我这个项目发酵以前做摇瓶小试和中试,以及十吨车间放大都很正常,配方还是比较成熟的。只是这批试验异常,种子培养时间时间过长,造成溶氧急剧下降,PH达到了3.5左右。
正常种子转发酵罐,三天之后才会发现溶氧下降,这批试验一天就出现了溶氧下降,菌浓很高。采用了降低温度和流加补水,但是后期测产量一点都没有。
以前做过一次前期补水,也出现没有产量的情况,是不是有可能前期补水造成代谢途径发生的改变。
回 wnb4430 的帖子
wnb4430:补水是为了增加溶氧?溶氧低的原因是二级种子质量差异引起?还是发酵培养基配方不合理?先找出原因,再对症下药。 (2016-12-23 08:41) images/back.gif补水的目的,一是增加溶氧,而是保持发酵罐发酵体积不变
溶氧低的原因怀疑是种子的异常导致的 查查无菌,感觉是染菌了 我们感觉也是,怀疑染了和我们菌丝同样的杂菌,所以没有镜检出来,检测没有产量。由于没有做摇瓶跟踪实验,所以不敢下结论。
询问菌种室的同事,他给我做了5支斜面,给了我四支,另一支染了一种浅红色的杂菌,由于他没有镜检,也不知道染得是什么菌。有谁知道一般是什么菌吗? 我们以前开发过的一个产品(霉菌)也出现过类似异常问题,同样也是pH太低、菌浓高,溶氧下降异常,后来分析可能是染了霉菌了,仔细镜检后发现菌丝还是存在差异的。补水应该不会对菌丝代谢造成这么大的冲击,我们其他产品也在补水,从未出现过影响次级代谢的情况出现。 最好拍拍照,以便今后能想到这次事情 @liushoujiade 好的,谢谢,这次的经验很重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