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林滴定法检测还原糖的误差分析
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Hermann von Fehling,1812年--1885年)在1849年发明的。常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性糖的存在。斐林试剂与单糖中的葡萄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糖指含有游离醛基、酮基(只有变成烯醇式后才显示出还原性)和半缩醛羟基而具有还原作用的单糖和双糖。在食品中主要是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乳糖。分析结果一般用葡萄糖表示。食品中的糖除了还原糖还有非还原糖,非还原糖一般指蔗糖,它必须经过水解后变成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由于蔗糖是右旋的,水解后生成的这两种单糖的混合物是左旋的,这种产生旋光性转变的两种单糖混合物,称为转化糖。所以当我们在测定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我们所测的是还原糖还是非还原糖。还原糖是很多食品生产中重要的生化控制指标,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测定还原糖是各生产厂家及实验室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测定还原糖主要采用斐林试剂测定法,其特点是简单、方便、设备投入少,如严格按操作要求,可以进行准确的测定。但由于反应温度、摇动力度和次数、滴定速度等因素对测定都有影响,导致不同测定者之间的测定结果出现偏差。严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而不同的操作人员控制反应条件的技术不同,测定误差较大,给产品质量检验和生产过程控制带来很多麻烦,严重影响了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研究了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测定速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误差来源从而为正确掌握斐林试剂滴定法,提高测定的准确度,提供了新的依据。
结果与分析
1 加热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斐林试剂中滴定终点指示剂次甲基蓝在氧化状态下呈蓝色,还原状态下呈无色。反应液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次甲基蓝的颜色变化,干扰滴定终点的确定。反应液的温度与溶解氧的含量有直接的关系 。温度越高,溶解氧含量越低。因此温度的变化对测定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本研究在反应温度100℃的条件下,用1.0%的葡萄糖标准液定标,研究不同的温度下对还原糖测定的影响结果见表1。可见温度越高,测定结果越高,从66—100℃,测定结果相差近8倍。60℃以下则没有反应终点显示。本仪器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控制恒定的反应温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温度变化对测定产生的影响。表1 加热温度对测定的影响
2 加热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手工滴定时,首先将试剂加热到100℃,然后开始用标准葡萄糖进行滴定。从温度升高至100℃到开始滴定,这段间隔时间(持续沸腾加热时间)的不同可引起测定误差。在没有间隔时间的条件下,用1.0%的葡萄糖标准液定标,研究不同间隔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见表2)。表2加热时间对测定的影响
结果表明:开始滴定前(间隔时间)长,消耗标准滴定糖液少,测定结果偏高。在1分钟内测定的最大误差可达12%左右。
3 滴定速度对测定的影响
手工滴定时,不同的操作者,滴定的速度不同,由此可引起测定的误差。在自动滴定泵转速恒定的条件下,变化泵管的粗细以调节滴定液的流速,控制滴定速度。本研究在反应温度100℃、滴定速度为0.47ml/min的条件下,用1.0%的葡萄糖标准液定标。不同滴定速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见表3。滴定速度快,消耗滴定液多,测定结果偏低,反之结果偏高。表3滴定速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4 搅拌力度对测定的影响
手工滴定时,要求操作者摇动滴定瓶。摇动滴定瓶的力度和次数不同,可引起测定误差。本研究在反应池中放入不同长度的搅拌子,调整搅拌的力度。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搅拌子大则搅拌力度强,反之搅拌力度小。本研究在反应温度100℃、没有搅拌子的条件下,用1.0%的葡萄糖标准液定标。不同的搅拌力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见表4。结果表明搅拌力度越大,消耗的滴定液越少,测定结果越高。搅拌力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测定结果趋于稳定。表4搅拌力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滴定速度、摇动反应瓶的次数都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种,不同的操作者由于测定习惯或方式不同,容易产生不同的测定结果。因此,应加强对滴定过程中技术细节的管理和要求,以降低人为的测定误差,提高还原糖测定的准确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