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步 发表于 2007-7-17 17:56:18

双种、单种、混种我知道但是他计算有误

zhaisanbin 发表于 2007-7-18 18:29:00

我对混合接种理论的理解
   在滞后期中,菌丝主要是合成对数生长期所需要的物质,所以是不是可以通过接入新鲜的发酵液来给他提供对数生长期所需要的物质,缩短滞后期,以及增大他的菌丝量,缩短对数期。
    在滞后期和对数生长期,菌丝迅速生长,而青霉素几乎没有合成,主要是因为葡萄糖抑制了酰基转移酶的合成,接入新鲜的发酵液,就能增大了发酵液中酰基转移酶的浓度,增大了发酵前期青霉素的浓度,增大了产量。
    这只是我的理解,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xia 发表于 2007-7-19 21:53:04

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菌丝老化严重的话,也可以理解为寿命周期短,可能该工艺需要探讨。但如果菌丝生命周期长,或者说是胞外酶起作用的话,也许该工艺可以引起一场小小的革命。
有机会的话一定试试。

细履平沙 发表于 2007-7-19 23:49:07

我认为值得一试,5年前,我在企业时,也和当时的车间主任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个工艺与当时另外一种倒种方法比有先进之处。

qiaogang6 发表于 2009-2-15 15:50:58

这个东西因菌种而异,不能一刀切!我们都是在发酵状况不好的情况下才采取这种措施的!所以,不能妄加评论!

king2004 发表于 2009-4-22 18:31:28

我们生产时,采用过倒种,带放,半连续,新鲜种子液,还有楼主所说的倒接种。单独的说发酵单位,楼主说的倒接种效果最好,但是对后期的过滤提取来说,难度很大。我理解是倒入的60小时的发酵液在前期时候可以提高发酵单位,提高培养基的利用率以及设备的利用率,但是后期这些提前倒入的发酵液就会提前60小时老化,因为菌种是有寿命的,这样菌体自溶后就会使后期的过滤和提取操作难度加大,甚至会出现不合格,结果得不偿失。经过试验之后,我们还是采取接种,在工艺上下功夫,提高发酵单位到8万也是非常容易的。当然在发酵的不同阶段,采取半连续和带放是可以增加产量的。

wind_king85 发表于 2009-6-22 16:12:06

貌似简单一点理解就是从进大罐开始就有次级代谢进行,是吧?错开生长。
种龄大的菌体的生长与代谢对新鲜菌体是产生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呢?

灭菌工 发表于 2009-7-23 11:06:48

个人认为菌种老化维持产量的无奈之举!!

bioman 发表于 2011-1-5 11:02:38

这种方法只限青霉素吗?别的方面生产试用吗?

yinqiang1984 发表于 2011-1-12 14:22:32

这种方法是否有它的局限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鲁抗医药集团成功改进青霉素罐接种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