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hwym 发表于 2008-4-22 14:13:43

我做菜籽粕发酵氨基酸肥料,接种用的种子也是有选择的,为了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全部用发酵罐种子也是运输和成本都比较高的,所以我们选择用米糠吸附液体种子,真空包装,可以保存6个月以上.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固体种子也可以叫做种曲,在发酵的时候甚至比液体种子要好,原因是固体种子接种后需要一个适应和复苏的过程,recover时间1天多,发酵过程中品温上升比较慢,品温比较好控制,这样也解决了用液体种子直接接种时候品温上升太快而不容易控制的难题.温度过高,尤其对细菌蛋白酶分泌不太有利,大部分蛋白酶是需要的低温的时候积累的,先积累一定的蛋白酶,等后期温度起来的时候会很好的水解粗蛋白为SMALL PEPTIDE和free AA.这是我做发酵时候的一些经验,可能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继续发言讨论!

wyhwym 发表于 2008-4-22 14:15:57

忘记补充了,当然在做生物量的时候不用考虑这么复杂,但是控制温度绝对和接种量由很大的关系!

zhangkunpeng 发表于 2008-5-8 16:08:54

看到10楼的方法,我想起了我们以前接放线菌的过程。我们厂主要是做固体发酵,以生产枯草芽孢杆菌为主偶尔做点放线菌。我们很早以前放线菌的种子是用液体罐做的,接到固体培养基上要培养6天,温度30度。因为当初厂房简陋,无菌室很难达到无菌,所以每次都要污染很多芽孢杆菌,有时甚至都不长放线菌。有一次液体罐也有点染菌,灭好的培养基面临没种接的局面,于是我们便把隔壁培养好的放线菌挑出长势较好,水分较低的一部分作为种子接到固体培养基上。没想到,只要3天放线菌就铺满了整个培养基,并且基本上没怎么染菌,呵呵,瞎猫撞上死耗子了。于是我们又同样做了几批,嘿,还真行,到后来2天就长好了。但我们考虑到传代次数的问题,所以没敢多传,原来一次液体罐只能进一批,现在我们规定按此方法生产5批。。嘿嘿,,不知道合适不?

hexiangfei1 发表于 2008-9-8 15:24:53

最好用摇瓶做一个关于接种量的试验,我试验出来的是10%左右,不同菌种一般不太一样,需要摸索一下

hesitates 发表于 2008-9-28 15:35:52

确实,不同菌种不一样,不同发酵量接种量也不一样,各自的配方不同接种量也不一样。所以还得要靠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摸索。

billzjm 发表于 2008-10-6 14:02:23

同意楼上看法,不同菌种接种量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菌种所目的产物不同接种量也会有差别的!还有就是种子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接种量的!毕竟固态发酵要想精确控制谁也做不到!这批孢子量为1000000000 上批要是700000000的话你敢说要相同的接种量么?所以不能笼统的说!要靠自己摸索的!

1014126 发表于 2008-10-14 13:35:30

对种子液配方进行一点改变,比如说增加氮源的量,是否可以再提高种子量呢?

生而为鱼 发表于 2008-10-21 21:07:44

引用第10楼wyhwym于2008-04-22 14:13发表的:
我做菜籽粕发酵氨基酸肥料,接种用的种子也是有选择的,为了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全部用发酵罐种子也是运输和成本都比较高的,所以我们选择用米糠吸附液体种子,真空包装,可以保存6个月以上.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固体种子也可以叫做种曲,在发酵的时候甚至比液体种子要好,原因是固体种子接种后需要一个适应和复苏的过程,recover时间1天多,发酵过程中品温上升比较慢,品温比较好控制,这样也解决了用液体种子直接接种时候品温上升太快而不容易控制的难题.温度过高,尤其对细菌蛋白酶分泌不太有利,大部分蛋白酶是需要的低温的时候积累的,先积累一定的蛋白酶,等后期温度起来的时候会很好的水解粗蛋白为SMALL PEPTIDE和free AA.这是我做发酵时候的一些经验,可能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继续发言讨论!
你提到用米糠吸附,我提个建议,如果改用玉米芯吸附怎么样,虽然玉米芯的价格比米糠高的多,但玉米芯的吸附量是1:3,怎样吸附量是远胜于米糠的。

生而为鱼 发表于 2008-10-21 21:17:31

我们做固体发酵主要是霉菌,我个人的经验是,接种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实际试验的情况最终决定,比如根霉的培育接种量一定要少,否则容易导致生长够快产孢过早,影响品质。黑曲霉菌种量还要根据季节情况和实际生产工艺来定。如果盲目增加接种量会导致曲料品温过高无法有效控制,代谢终结提前,工艺安排困难。

nxzhzy 发表于 2009-1-12 11:41:03

楼上说的有道理,我摸索好久了,呵呵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固体发酵接种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