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71|回复: 4

染色问题:死菌和活菌

[复制链接]

28

主题

90

回帖

242

积分

★★★

积分
242

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07-6-29 10: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发酵生产中,可以通过制片染色将发酵过程中的活菌和消毒灭菌后的死菌区分开吗?
我们车间主任说可以在美蓝和另一种物质混合后制成染色液,可以将活菌和死菌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区分开来。
但我个人认为,经过制片过程中的热固定活菌也变成了死菌,这样通过镜检就根本就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195

回帖

1580

积分

★★★★

积分
1580

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07-6-29 11: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菌种可以用染色的方法区分,但是不明显,一般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分辨,有时候镜检会发现相同菌体深浅不一.但是只能做为参考,不能做为菌体生长过程的判断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6

主题

5878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将我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Rank: 8Rank: 8

积分
12363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终身成就奖优秀斑竹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7-6-29 12: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很有应用价值,请你参考一下流式细胞仪的操作过程,或许有些启发.
关键的问题是在固定之前,要进行"标记".这种标记物不能进入活细胞,但是因为死细胞壁残缺,所以这种物质能够与膜反应,从而可以标记死细胞.再通过另外一种染色方法,观察细胞,以区分死细胞和活细胞.
欢迎关注发酵人自己的微信号: comefajiaor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90

回帖

242

积分

★★★

积分
242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6: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的流式细胞仪每秒可以实时检测几千个颗粒,并且可以主动分离具有不同特性的颗粒。
流式细胞仪和显微镜比较像,但能够对大量的单个细胞利用一组参数进行高通量的自动量化。固体组织需要在检测前制备成单细胞的悬浮液。
原理: 一束单色光(通常是激光)照到流体力学聚焦的一股流体上。若干个检测器瞄向流束和激光相交的这个点,其中一个和激光在同一直在线(称作前散射(FSC)),其它几个和激光垂直(旁散射(SSC)和一个或几个荧光监测器)。当每个悬浮颗粒通过光束时会按某种方式把光散射,同时所带有的荧光化合物被激发并发射出频率低于激发光的荧光。这些散射光和荧光的组合数据被检测器记录,根据各检测器亮度的波动(每个细胞会显出一个散射或荧光的峰)就能够推算出每个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前散射与细胞体积相关,而旁散射取决于颗粒的内部复杂程度(比如核的形状、胞质内颗粒的种类或者末的粗糙程度)。

工厂车间没有这种仪器,不过根据其原理,我倒是认为“因为死细胞壁残缺,所以这种物质能够与膜反应,从而可以标记死细胞”这种解释比较合理一些!
在生产实际中,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有时通过染色深浅可以区分活或死菌,有时却不容易区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81

回帖

183

积分

准☆☆☆

积分
183
发表于 2007-6-30 20: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要区分细菌的死活,可采用活体染色法。所谓的活体染色就是用对微生物无毒性的染料,如美蓝、刚果红、中性红等,配成一定浓度,再与一定量的菌液混合,经一段时间后,死菌和活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样便可在显微镜下区分开来。

美蓝是常用的活体染色染料,当它处于氧化状态是呈现出蓝色,而还原态时为无色。用它进行活体染色时,由于活细胞代谢过程中的脱氢作用,美蓝接受H后就由氧化转变为还原态,故表现出无色;而衰老的细胞由于代谢缓慢或停止,不能使美蓝还原,所以呈蓝色或者淡蓝色。

美蓝染色液的配方:美蓝0.025g,NaCl0.9g,KCl 0.042g,CaCl2•6H2O 0.048g,NaHCO3 0.02g,葡萄糖1g,蒸馏水100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 沪ICP备16030267号

GMT+8, 2025-5-9 09:22 , Processed in 0.130923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