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ei 发表于 2012-12-27 13:17:53

生物工艺学(下)教案 3楼有附件

生物分离的基本概念
生物分离是从生物材料、微生物的发酵液、生物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液中分离并纯化有关产品(如具有药理活性作用的蛋白质等)的过程,又称为下游加工过程。
 
生物分离过程的主要特点
   常无固定操作方法可循
   生物材料组成非常复杂
   分离操作步骤多,不易获得高收率
   培养液(或发酵液)中所含目的物浓度很低,而杂质含量却很高
   分离进程必须保护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生物活性成分离开生物体后,易变性、破坏
   基因工程产品,一般要求在密封环境下操作。

生物分离的一般工艺流程
 

发酵液→预处理→细胞分离→( 细胞破碎→细胞碎片分离 )
→初步纯化→高度纯化→成品加工



注:(1)胞内产物需经细胞破碎,细胞碎片分离等步骤;胞外产物则将细胞去除后,对余下的液体即可进行初步纯化。

(2)在初步纯化及其以前的各步操作,处理的体积较大,着重于浓缩,称为提取或分离;以后各步为精细的分离操作,着重于纯化,称为精制(或纯化)。

生物分离的各阶段的常用方法



(1)发酵液的预处理
     加热       
n    调pH
n    絮凝和凝聚

(2 )固液分离
n    沉降
n    离心分离
n    过滤
n    错流过滤
(3)细胞破碎
n     机械法  高压匀浆、高速珠磨、超声波破碎        
n     非机械法
      化学法、酶解法、渗透压冲击法、冻结融化法、干燥法
(4 )初步纯化
n    沉淀法
n    吸附法
n    萃取法
n    超滤法
(5)高度纯化
n    层析 亲和层析、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
n    电泳
n    结晶和重结晶
(6 )成品加工
n    无菌过滤
n    去热原
n    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
n    制剂
生物分离方法的选择依据
n    传统生物药物(抗生素)

根据具体条件,通过小实验决定,选择时应考虑两个因素。
(1)抗生素的理化性质:极性、酸碱性、溶解度等,了解其理化性质,通常利用纸层析和纸电泳的方法。
(2)抗生素的稳定性:要了解它在什么样的pH和温度范围易受破坏。
纸层析
    抗生素在某一种溶剂中的Rf值大,表明它在该种溶剂中溶解度大;相反,如Rf值小,则溶解度小。如Rf为零,则说明不能溶解。如抗生素在极性强的溶剂中有较大的Rf值,则表明该抗生素是极性化合物;而非极性抗生素在非极性溶剂中Rf值较大,在极性溶剂中Rf值较小。
纸电泳
     通过纸层析判断为水溶性的抗生素,可用纸电泳法进一步判断其电离性质。
         电泳结果与样品性质的判断见课本第六页表1-1。
 
生物分离方法的选择依据
n    基因工程药物
     应根据目标蛋白和杂蛋白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性质的差异,如,生物特异性、分子量、等电点值和稳定性等。当几种方法联用时,最好以不同的分离机理为基础,且前一种方法处理过的液体应能适于后一种方法的料液。
作业
n    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的分离纯化流程有何不同之处?
n    哪些方法比较适合生物物质的初步纯化?哪些方法比较适合生物物质的高度纯化?
n    以抗生素为例说明,选择生物分离方法时主要要考虑哪些因素?

guolei 发表于 2012-12-27 13:18:27

第一章  预处理及固液分离
第一节  发酵液(培养液)的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
 
?  改变发酵液(培养液)的物理性质,以利于固液分离。主要方法有:加热、凝聚与絮凝、使用助滤剂。
 
?  去除发酵液(培养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预处理的方法
一、加热
    加热是最简单和经济的预处理方法,即把发酵液(培养液)加热到所需温度并保温适当时间。加热能使杂蛋白变性凝固,从而降低发酵液(培养液)的粘度,使固液分离变得容易。但加热的方法只适合对热稳定的生物活性物质。 
预处理的方法
二、凝聚和絮凝
    凝聚和絮凝在预处理中,常用于细小菌体或细胞(分泌胞外产物)、细胞的(分泌胞内产物)碎片以及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去除。其处理过程就是将一定的化学药剂预先投加到发酵液(或培养液),改变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破坏其稳定性,使它们聚集成可分离的絮凝体,再进行分离。但是应当注意,凝聚和絮凝是两种方法,两个概念,其具体处理过程也是有差别的。
 1.凝聚
        凝聚是指在某些电解质作用下,破坏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凝聚剂主要是一些无机类电解质,由于大部分被处理的物质带负电荷(如细胞或菌体一般带负电荷),因此工业上常用的凝聚剂大多为阳离子型,分为无机盐类、金属氧化物类。常用的无机盐类凝聚剂有:Al2(SO4)3?18H2O(明矾)、AlCl3?6H2O、FeCl3、ZnSO4、MgCO3等;常用的金属氧化物类凝聚剂有:Al(OH)3、Fe3O4、Ca(OH)2或石灰等。 
        
2.絮凝
     絮凝是指使用絮凝剂(通常是天然或合成的大分子量聚电解质),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常用的絮凝剂有聚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聚丙烯酸钠和聚苯乙烯磺酸。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絮凝剂的分子量,絮凝剂用量,溶液pH,搅拌速度和时间等。

三、使用惰性助滤剂
工业生产中有时需加入某些固体物质,以加速过滤速度,提高滤液质量,这种能提高过滤速度的物质称为助滤剂
       助滤剂的使用方法有两种:①在过滤前先在过滤介质表面预涂(铺)一层助滤剂。②助滤剂按一定比例均匀加入待过滤的料液中。
         常用的惰性助滤剂有硅藻土、珍珠岩、混合助滤剂(硅藻土或珍珠岩与石棉)、纤维素和活性炭。
        助滤剂的选择要点如下:
(1)粒度选择
(2)根据过滤介质和过滤情况选择助滤剂的品种
(3)用量选择
四、去除杂蛋白质的其它方法
1.等电点沉淀
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能沉淀而除去。 
2.变性沉淀 
     使蛋白质变性的方法有:加热、大幅度改变pH,加有机溶剂(丙酮、乙醇等)、加重金属离子如Ag+ 、Cu2+ 、Pb2+等、加有机酸如三氯乙酸、水杨酸、苦味酸、鞣酸、过氯酸等及表面活性剂。 
3.吸附 
     在发酵液中,加入一些反应剂,它们互相反应生成的沉淀物对蛋白质具吸附作用而使其凝固。 
预处理的方法
五、不溶性多糖的去除
   当发酵液中含有较多不溶性多糖时,粘度增大,液固分离困难,可用酶将它转化为单糖以提高过滤速度。例如在蛋白酶发酵液加α-淀粉酶,将培养基中多余的淀粉水解称单糖,就能降低发酵液粘度,提高滤速。 
预处理的方法
六、高价金属离子的去除
        对提取和成品质量影响较大的无机杂质主要是Ca2+、Mg2+、Fe3+等高价金属离子,预处理中应将它们除去。
?   去除钙离子,常采用草酸钠或草酸。
?   镁离子的去除也可用草酸,但草酸镁溶解度较大,故沉淀不完全,也可采用磷酸盐,使生成磷酸钙盐和磷酸镁盐沉淀而除去。
?   除去铁离子,可采用黄血盐,形成普鲁士兰沉淀:
作业:
?  改变发酵液过滤特性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其简要机理如何?
?  除去发酵液杂蛋白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guolei 发表于 2012-12-27 13:18:59

第二节  细胞破碎
一、概念
     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胞内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影响细胞破碎的因素
     1、细胞壁的结构
     2、破碎方法
细胞壁的结构
? 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层(约20-80nm)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较薄,仅2-3nm,在肽聚糖层外还有两层外壁层。外壁层约8-10nm,可见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较难破碎。   
? 霉菌
  霉菌的细胞壁较厚,约100-250nm。
? 酵母菌
  酵母的细胞壁比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更难破碎。 
              
破碎方法
?  机械法
高压匀浆法
高速珠磨法
超声波破碎法
?  非机械法
化学法
酶解法
物理法:渗透压冲击法、冻融法
干燥法
1、非机械法
 
A、高压匀浆法
     适用于酵母菌、大肠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等。不适用于高度分枝的微生物。
B、高速珠磨法:利用玻璃小珠与细胞悬液一起快速搅拌,由于研磨作用,使细胞破碎。
C、超声波破碎法:实验室常用
影响因素:频率、液体温度和粘度、处理时间等。
 
2、非机械法
A、化学法:采用化学试剂处理细胞,溶解细胞或抽提细胞组分
 
B、酶解法
    利用酶(溶菌酶、蛋白酶、脂肪酶、核酸酶、透明质酸酶等)反应分解破坏细胞壁上特殊的键,以达破壁的目的。需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辐射、渗透压冲击、反复冻融法等)
?   途径:在细胞悬液中加酶或采用自溶作用
?   自溶作用:利用微生物自身产生的酶来溶菌,而不需外加其它的酶
?   自溶的方法:
    加热法、干燥法
C、渗透压冲击法
     先把细胞放在高渗溶液中,由于渗透压作用,细胞内水分向外渗出,细胞发生收缩,当达到平衡后,将介质快速稀释或将细胞转入水或缓冲液中,由于渗透压发生突然变化,胞外的水分迅速渗入胞内,使细胞快速膨胀而破裂。
D、冻结-融化法
  将细胞放在低温(-150C),然后在室温中融化,反复多次,细胞壁破裂。
     
E、干燥法
       经干燥后的菌体,其细胞膜的渗透性发生变化,同时部分菌体会产生自溶,然后用丙酮、丁醇或缓冲液等溶剂处理时,胞内物质就会被抽提出来。
方法:空气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
 
三、破碎率的评价
细胞破碎率定义为被破碎细胞的数量占原始细胞数量的百分比数,即:
               Y(%)=[(N0-N)/N0]×100
N0-原始细胞数量 
N-经t时间操作后保留下来的未损害完整细胞数量
 
目前N0和N主要通过下面的方法获得 :
? 直接计数法
在血球计数板用显微镜观察,直接对适当稀释后的样品进行计数。
?  间接计数法
    间接计数法是在细胞破碎后,测定悬浮液中细胞释放出来的化合物的量(例如可溶性蛋白、酶等)。通过做法是将破碎后的细胞悬浮液离心分离掉固体(完整细胞和碎片),然后用Lowry法测量上清中的蛋白质含量。
四、各种破碎方法的评述
?   高压均浆和珠磨两种机械破碎方法,处理量大,速度非常快,目前在工业生长上应用最广泛。但在机械法破碎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料液温度升高,而易造成生化物质的破坏,特别是在超声波处理时。因此,超声波振荡法主要适用于实验室或小规模的细胞破碎。
 
?   非机械法一般仅适用于小规模应用。渗透压冲击和冻结-融解法都属于较温和的方法,但破碎作用较弱它们常与酶解法结合起来使用,提高破碎效果。干燥法属于较激烈的一种破碎方法,容易引起蛋白质或其它组分变性. 
 
五、破碎方法的选择依据
?处理量
高压匀浆和珠磨机处理量大,速度快,适用于工业生产
?产物对破碎条件(温度、化学试剂、酶等)的敏感性以及产物在细胞中的位置
生化物质的稳定性
?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壁的强度
?破碎程度
?提取分离的难易
    总之,适宜的细胞破碎条件应该从高的产物释放率、低的能耗和便于后续提取这三方面进行权衡。

guolei 发表于 2012-12-27 13:19:20

第三节  固液分离

? 固液分离:是指将发酵液(或培养液)中的悬浮固体,如细胞、菌体、细胞碎片以及蛋白质等的沉淀物或它们的絮凝体分离除去。
一、固液分离设备
?  过滤设备
    板框压滤机
    真空鼓式过滤机
?  离心设备
   过滤式离心机
   沉降式离心机
  
1、过滤设备
?  板框过滤机
原理    
特点    板框压滤机的过滤面积大,能耐受较高压力差,对不同过滤特性的料液适应性强,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较低,动力消耗少等优点。但这种设备不能连续操作,设备笨重,占地面积大,非生产的辅助时间长(包括解框、卸饼、洗滤布、重新压紧板框等)。
适用对象  广泛应用与培养基制备的过滤及霉菌、放线菌和酵母菌和细菌等多种发酵液的过滤 。

2、离心设备
?  过滤式离心机
     转鼓上开有小孔,转鼓内表面覆盖过滤介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穿过过滤介质经小孔流出,固体被截留在过滤介质表面。主要用于处理悬浮液固体颗粒较大、固体含量高的场合。
?  沉降式离心机
     转鼓上无小孔,不需要过滤介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固体沉降于鼓壁上,余下的即为澄清的液体。适用于固体量较低(小于10%)的场合。常用的沉降式离心机有碟式离心机和管式离心机。
二、过滤方式
?  常规过滤
料液流动方向与过滤介质(能使固液混合料液得以分离的某一介面)垂直。

?  错流过滤
料液流向平行于过滤介质。过滤介质通常为微孔膜或超滤膜。

三、影响固液分离的因素
?  微生物种类
   真菌的菌体大,固液分离容易,可采用鼓式真空过滤或板框过滤;细菌和细胞碎片小,固液分离较难,固液分离前要采用一些手段增大粒子。
?  发酵液黏度
   固液分离速度与黏度成反比
?  其它因素
   发酵液的PH值、温度和加热时间
四、固液分离的发展动向
   改善固液分离的手段主要从下列三方面进行:
?  利用错流过滤
?  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菌体的大小和形状
?  采用双水相萃取处理细胞匀浆液
作业:
1.简述常用细胞破碎方法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2.简述常用过滤设备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四、固液分离的发展动向
   改善固液分离的手段主要从下列三方面进行:
?  利用错流过滤
?  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菌体的大小和形状
?  采用双水相萃取处理细胞匀浆液
作业:
1.简述常用细胞破碎方法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2.简述常用过滤设备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物工艺学(下)教案 3楼有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