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企业开发的差别
如果你想静下心来做研究,不要去企业,也不要在中国。如果你想有自己的成果,你要静下心来做。
如果你想在发酵行业成为专家,你要做十年潜心研究,研究至少2类产品,因此不是企业,而是在知名高校。
因为在企业中,我们缺少文献资料,缺少投资,缺少信心,我们有很多异常要处理,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很多品种,心理渴望与同行交流,但是又限于职业道德,对自己的知识又捂着盖着。
种种原因,发酵行业的一流专家很少,二流专家也不多,一流的专家应该是理论的集大成者,也被多数企业认可的人。 众多的实验室研究成果不能转换到实际的大生产中去,研究与生产脱钩。一流的专家不光集理论大成还应能指导生产。科学技术不能向生产力转化一切成空。 其实学校的成果转换不到公司,与缺乏沟通有重要关系。他们的理论需要更多的人去解释去宣传。一本书可能写得很深刻,所以需要另外一批技术人员一点一点的深挖。比如代谢过程的曲线,期刊文献上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原则性的东西。我们要去学着使用,本科生在这方面应该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开发能力差一点,但是学习的能力一点不差。
另外,我之前说过,代谢流计算将成为发酵从艺术走向科学的桥梁,所以要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使用它,如何解释它。 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发酵人加油! 总版主高见,企业与高校的联合终究还是利益驱动的问题,高校的苦心科研成果一朝成为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会给相应的使用费用。但是,企业毕竟大多数毕竟只能提供一次的有限回报。这样,高校在利益驱动下,就会吃完东家吃西家,东家的东西拿到西家去卖,最终导致对高校的不信任。其实这也说明无论工厂还是高校本身对专利产权的藐视,对技术价值的不客观评价。 如何建立企业与高校长期稳固、共荣的合作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高校的科研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开放才能创新嘛 总版主以前提到,一定要在合作中吸收方法学,使一次项目能够使企业一批人受益。然后这批人员可以在企业中继续深化研究。协议中一定要规定好,丑话说在前面。如果有专利还好办一些,只是目前专利没有什么价值,好的东西不会写成专利。 各取所需,学校,企业,项目参与人,前面的不用说,我要强调,服务的研究生是核心,企业要善待他们,这样才能够有实际的收获!
内容来自[手机版] 我们公司给做课题的研究生600元/月。 09年就进入论坛 ,当初工作后又读研,选择了偏化学一点的天然药物提取和合成,硕士研究课题也算小有所成。
如今就职于一份名贵中药材的市场策划和宣传工作,想从事健康文化传播工作。
但现在一个朋友开始发酵创业,想让我加盟他的公司,设备,资金,技术肯定都不太理想。
他给我开的薪资大约是6K,并加效益提成,并等公司壮大后酌情分股。他之前是一家合成企业的人事总监,对发酵基本不懂。
如果是化学类的工作我就不会犹豫了,可是发酵行业,这个我有感悟的行业,经验、艺术性远大于理论、科学的行业。我还该爱你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