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图 发表于 2013-10-16 11:10:45

关于诱变育种的方法

一.诱变
1.制备菌悬液
取培养7天的斜面菌种一支,加入5 ml无菌水,用竹签轻轻将斜面表面的孢子刮下,倒入已灭菌的50 ml三角瓶中,瓶中预先放置数粒玻璃球,充分振荡后用无菌擦镜纸过滤,滤液适当稀释,调整孢子数位1×108个/ml。
2.紫外诱变
将菌悬液和无菌转子倾入90 mm无菌培养皿,再将无菌培养皿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暗室于15 W 紫外灯下10 cm处开盖,边搅拌边照射,分别照射0 s,10 s,20 s,30 s,40 s,50 s,60 s。将照射后的种子悬液稀释到合适的倍数,涂布于固体平板上培养3 d,以固体平板上长出的单菌落(CFU)个数,计算不同诱变剂量的致死率。 (照射距离和时间你可以参考一下前人做的实验,初次计算致死率的话,时间间隔可以稍微大一点)致死率=((U-T)/U)×100%
式中,U为未经紫外照射处理的种子液在固体平板上长出的CFU总数;T为诱变处理后的种子液在固体平板上长出的CFU总数。


3. 氯化锂(LiCl)诱变
取孢子悬浮液分别于等体积的氯化锂溶液(LiC1)中,充分混匀,静置诱变20 min,其中氯化锂溶液浓度分别为0.4%、0.6%、0.8%、1.0%、1.2%。取诱变后的菌液0.1 ml涂布与孢子培养平板中,菌落计数并计算死亡率,选取合适的处理剂量。
4.复合诱变
用最佳的紫外照射时间和最佳诱变浓度的LiC1诱变,将诱变后的孢子液接入48孔板中,尽量将所有诱变液全部接完,进行培养,并将剩余种子液封好封口膜,立即保存在4℃冰箱,以便后续高产菌株的反馈跟踪。
5. NTG诱变
NTG溶液的制备
称取10mg NTG于Eppendor蹭中,加入lmL丙酮充分溶解,配制成10mg/mL的NTG母液。 NTG诱变采用浓度为1mg/mL和2mg/mL的NTG溶液对孢子悬浮液进行诱变处理。各取900微升和800微升萌发好的孢子悬浮液于Eppendo管中,再分别加入100微升和200微升NTG母液,混匀,使诱变浓度分别为lmg/mL和2mg/mL。将孢子悬液分别处理10、20、30、40、50min,2500r/min离心10min收集孢子,无菌水重复洗涤3次后,取1 00微升孢子悬浮液稀释涂平板,每个梯度设置3个重复,29℃培养7d。含NTG的废液,倒入饱和Na2S2O3废液缸中,反应12h以上后进行常规处理。
6. ARTP诱变
6.1制备菌悬液
按照上面的方法制备。
6.2金属载片的处理
移液枪吸取10 μL菌悬液,点在已高温灭菌的金属载片(金属载片也可浸泡在酒精内,取出在酒精灯上灼烧30 s以上,无菌环境下自然冷却)上。如果菌悬液集中在金属载片上的中心位置或者分布不均匀,可使用移液枪无菌枪头涂抹,使之在金属载片上分布均匀,然后再将金属载片置于超净台上吹至湿润状态。完成后,使用无菌镊子将金属载片转移至无菌平皿中待用。
6.3辐射处理启动ARTP诱变系统,调整和检查各项诱变参数。实验前,先用75% 酒精和紫外线对操作平台进行灭菌处理,紫外杀菌时间30 min。ARTP诱变系统参数主要为功率、辐照距离、气流量、辐射时间。通过设定一定的功率,一定的气流量,一定的辐照距离,调整不同的时间,绘制致死率曲线确定最佳辐照时间。本研究利用高纯氦气作为工作气源,在表所示的ARTP操作条件下,发射的等离子温度在20 °C-40 °C。为了确定最佳诱变剂量,首先要绘制致死率曲线。辐射时间分别为0 s、15 s、30 s、45 s、60 s,然后将处理后的样品稀释到合适的倍数,涂布于固体平板上37 °C恒温培养3 d,以CFU方法计算致死率。每次辐照一个金属载片,用无菌镊子将平皿内的金属载片转移到载物台上,转动载物台使金属载片置于离子发射器发射口正下方,调整升降支架高度至预定位置,设定好辐照时间后进行诱变处理。菌液处理完成后,将处理后的金属载片转移至装有1 mL无菌盐水的2 mL无菌EP管中,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3 min,把附着在金属载片上的菌体洗脱掉,形成新的菌悬液。

宏图 发表于 2013-10-16 11:11:16

自己的帖子顶啊顶

dengjian2016 发表于 2013-10-17 15:36:35

顶,很详细,我想问下ARTP诱变效果怎么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诱变育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