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10楼(细履平沙) 的帖子
非常对 所消耗的营养和动力成本大于产素的增加量就该放罐了,考虑每日蒸发水分带来的体积减少量 长见识了,我这一般只参考菌量的 大家有碰到这样的情况吗:放罐时间不合适出现“假效价”,即发酵效价高,但最后的得率不高。
这种现象如何解释? 后期看菌丝形态和氨氮,菌体自溶,氨氮上升,大量起泡,效价停滞或者有向下掉的趋势 假效价是否化验有问题,发酵料液不均匀测不准,再就是有染菌,导致后提收率低。发酵后期效价有时出现波动,难以解决,有时停滞波动一段时间又开始涨效价,有时波动以后效价回落,这方面经验很重要,能把握放罐时间点的人是高人。 除了生物效价方面的因素,关键还要看每天的投入与产出比,是不是做到了有效成本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由于环保压力加大,在放罐时候可以参考一下滤液的COD值,尽量减少污水的处理压力和成本。 主要考虑因素:发酵单位, 菌浓,pH、总糖、还原糖、氨基、黏度等,主要看产品特性,要通过多批参数的检测才能确定 受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