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05|回复: 0

台湾发酵之父苏远志

[复制链接]

47

主题

156

回帖

717

积分

★★★★

积分
717
QQ
发表于 2009-6-26 0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的味精工业迅速发展,当时利用发酵技术大量生产味精并外销至国外,为台湾赚取许多外汇,不只是带动了台湾经济起飞也开创了生物科技的发展,那时台湾也得到了“味精王国”的美誉,而造成此台湾经济奇迹的最大功臣就是-苏远志教授。
    苏远志教授,为台湾省云林县人,在考取大学时,对于要攻读哪方面的科目没有概念,那时苏教授去请教父亲的好友李万居先生,而李万居先生告诉他台湾以后若要发展,必须要有人积极推动农业建设,而苏教授的父亲刚好也从事食品加工的事业,李万居先生建议苏教授应该选择农化系就读。李万居先生曾任台湾省参议会副议长,也是公论报的创办人,是个有见识、有名望的长辈,他的话深深地影响苏教授,使得苏教授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目标并朝此前进。所以在听了李万居先生的一席话,苏教授决定选填农化系就读,而不是当时热门的第一志愿医学系,而苏教授的心愿也就是希望以后能够将所学帮助提升台湾农产加工业的水平。
    苏远志于一九五二年自国立台湾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服完第一期预备军官役,考进台湾省物资局民营工矿企业辅导委员会,当时主要的工作是协助调查赤糖以及淀粉工业的情况和经营上的问题,发现台湾的农场资源丰富,但是加工技术落后,无法拓展国际市场,影响台湾的经济发展,所以苏教授认为需提高加工技术才能够有竞争力,因此决定出国进修,研究精进的技术。
    不久苏教授申请到日本东京大学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入学许可,因只考虑到台湾的前途比较重要,认为日本的研发方向对台湾的加工业比较有实质帮助,苏教授毅然放弃有提供奖学金的俄克拉荷马大学,而决定远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在赴日之前,苏教授已育有一子,但不能带着妻儿一起赴日,所以也有考虑到日本离台湾比较近,可以抽空回来探望妻儿。
    进入东京大学研究所后,受到朝井勇宣教授及山田浩一教授的指导,专攻发酵生产学,而朝井教授是日本学士院的委员,也担任过东京大学应用微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在发酵学上的学术研究可以说是国际的权威,苏教授在和朝井教授讨论过后,想到要利用台湾现有的原料,经由微生物的发酵大量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他朝此目标研究,主要研究谷胺酸。
    在东京留学期间,对苏教授来说,朝井教授不仅是在学术上的指导教授,在日常生活上也像个父亲一样非常照顾他,还帮苏教授安排住所。苏教授通常一大早出门,不是埋首在实验室做实验做到半夜,就是到郊外采集各种菌种,最后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处,在东京的生活常常都是如此。不只苏教授,其实那时候的日本年轻学子,都是这样不畏艰苦、锲而不舍,而当时日本处于战败时期,生活非常困苦,但是苏教授还是秉持着刻苦耐劳的精神,认为未来如果要提升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前进为台湾社会有所贡献。
    民国三十六年台湾光复后,之后又国共内斗,台湾的经济还未见成长,那时候物资缺乏,胺基酸是提供一般民众健康的营养成分之一,早年不管在台湾或日本都有制造味精的公司,原料是从小麦淀粉中把面筋萃取出来,再进一步分离出有调味功能的胺基酸-谷氨酸(glutamate),由于台湾不产小麦,需从美国或日本进口,导致制作味精的成本很高。那时候一两的味精竟比一斤的猪肉还贵,在苏教授眼中这样的制作过程非常不经济,但味精还是当时唯一的天然调味料,且是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必需品,所以苏教授进入东京大学进修,经由朝井教授的指导,研究以台湾丰富的糖蜜、淀粉作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生产谷氨酸。之后苏教授从土壤中分离、培养出来三千多个菌株,经过锲而不舍得努力一一加以筛选试验,成功地筛选出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菌种,称为Brevibacterium divaricatum,该菌株能够将糖质原料大量发酵成谷氨酸,开创了以发酵法制造谷氨酸的技术,此一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美国、日本、英国与我国等许多国家的发明专利权,而苏教授那时还不到三十岁。
    苏教授此一发明,使我国能够利用制糖业的副产品(糖蜜)作为原料来大量生产味精(谷氨酸加钠盐,MSG),而苏教授从硕士班毕业又继续进入博士班就读,利用寒暑假的空档回台湾建厂生产谷氨酸。民国七十九年时,台湾最大的食品公司(味全)的创办人在苏教授协助下,利用此技术发展建设第一家谷氨酸发酵工厂,从此我国味精生产有突破性的发展,成本在两年内降低至三分之一而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之后便开始外销,为我国赚取许多外汇,进而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台湾的经济成长。不仅是为台湾赢得「味精王国」的封号,也是台湾工业第一个踏入生物科技的领域。
    苏教授跟我们强调此过程中微生物的贡献是很大的,因为有微生物的利用才能够有这种食品加工的高科技产品来换取外汇,促长经济发展,尤其更是强调“利基”,告诉我们在投入研究工作都必须要考虑到利基。做出来的产品才能跟别人抗衡,而苏教授当时也是以利基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工作,考虑所谓的利基即微生物,然后以台湾本身的原料作基础,利用微生物代谢后可以产生什么样的产品,而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市否有竞争力,对国家能否有贡献,如此才能开发出新的高科技产品,这也是苏教授当时为何会选择调味料(谷氨酸)作为研究目标,完全以利基为原则去投入研究。
    除了谷氨酸的研究之外,另外还有“红曲”的研究,苏教授也成功培养出能以液体培养可大量生成红曲色素的Monasucus anka之变异株,发展出可利用国产米为原料生产天然食用红曲色素的发酵工业,并研究由红曲菌生成的可降低胆固醇及降血压的生理活性物质(monacolin),现在红曲素还是相当热门的健康食品,且也积极做新药品开发。
    那时候,苏教授也针对菠萝罐头产业下的副产品,也就是菠萝茎,从中萃取一种菠萝蛋白酶(bromelain),此酵素具有消炎作用并且可以做嫩肉剂,将肉软化,也为台湾提供第一个能够外销至国外的酵素产品,同样也是能赚取外汇有助于经济发展。
    另外还有自人类尿液中萃取出尿激酶(urokinase),苏教授将此酵素用来做新药的开发,因为其具有将血液中的血酸溶解掉之性质,可预防中风。苏教授从念研究所到退休之前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六种,而退休之后有两种,在国际市场之间流通,其中一种为nattokinase,经由筛选良好且生产此酵素能力强的纳豆菌,直接利用培养,也是能将血酸溶解掉。
    苏教授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能成功开发出新的产品,并且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他表示还是遵循一个原则:利基。而自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因当时为台大校长的钱思亮校长力邀他回国到台大任教,期许能培育许多下一代人才,于是苏教授结束在日本的事业返国并到台大农化系教书。
在台大任教期间,学生对苏教授的印象是治学严谨,对研究非常执着,许多学术研究都能应用在产业上,结合了理论和实际也就是产学并用,给了学生最好的模范。苏教授教学非常认真,上课时都是西装笔挺出现在学生面前,就好像出席官方正式场合一样,态度如此慎重,一点都不随便,对有些学生来说,被一位西装笔挺的老师上到课倒是相当难忘的回忆。而苏教授上课内容生动丰富、段落分明且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若有新知识也会详加介绍给学生,时时教导学生不断思考并创新以及尝试新的方法,也要不忘科学对社会的贡献,都使得学生受益良多。平常苏教授也都非常照顾学生,私底下常和学生相聚闲聊无所不谈,由于苏教授在产业界的人缘极佳,许多学生在苏老师的推荐之下,得以在生物科技产业的领域中发挥所长,也造就了一批本土生物科技的人才。
苏教授还强调他也一直都是以利基的观念在教导学生,希望让年轻一辈的学子了解到如何利用微生物从事发酵的工作,发挥此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来开发高科技产品。就像当时苏教授发现到台湾稻米生产过剩,就思考何不用米作原料研发一些具有特色又高附加价值的产品,而当时也已经知道一些祖传的方法来利用红曲,因此以米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附加价值相当高的红曲素就这样开发了出来。
    由于苏远志教授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协助台湾经济建设发展成效卓著,在一九六六年获选为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之后还多次获颁学术及科技的荣誉奖章,在学术方面的有中国农化学会学术及食品科技学会学术荣誉奖、中山学术著作奖、教育部学术奖等;在科技方面的有教育部科学发明奖、国科会杰出研究奖、行政院应用科技人才荣誉奖、食品科技学术特殊贡献奖、优良生物产业科技发展奖,国科会特约研究奖及生物科技贡献奖等,可见苏教授对生物科技产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一九九九年七月苏教授自台大退休,改聘为名誉教授。虽然现已退休,但还是积极参加各学会相关社团的活动,也应邀在国内外演讲,或是参加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咨议委员会等政府的科技计划。
    苏教授到现在依然关心台湾生技产业的发展,认为生物科技水平的提升才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要素,而苏教授经历了五十多年之间台湾由农业转型至工业的发展过程,在一九七0年代,基因工程开始发展,研究微生物DNA的分子结构,可以进行DNA重组的技术,由此时生物科技即开始发展,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以基因重组工程为主导的生技产业在进一步进入后基因体时代,当所有基因体的密码被解开,并且开始研究基因体的功能,控制何种生化代谢机制,而人们了解基因的构造及功能后,进入微生物的世界,可用人为方法控制微生物发挥其最大功能,即能开发新的高科技产品,帮助台湾生技产业的发展,这是苏教授所要传达给下一代的年轻学子所了解,现在台湾生技产业需要有创新、肯努力的人才,就像苏教授当初决定只身到日本东京大学进修,当时一个人去日本念书其实是很辛苦的,虽然辛苦,但苏教授所作的成就也就真正成功得帮助台湾经济起飞,所以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而苏教授身为教育工作者,就是希望培养能够发展生技产业的人才,使得台湾能够在二十一世纪在国际间立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luzhilin + 2

查看全部评分

生物化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 沪ICP备16030267号

GMT+8, 2025-5-13 13:40 , Processed in 0.187445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