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10|回复: 23

发酵工作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复制链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发表于 2013-2-18 19: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失败会引领你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出问题所在,最终取得成功!

失败——思考——成功,这就是成长的故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show出你成长的故事,这比一句深刻的经验总结更能让人警醒,更能避免后人再犯同样的错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相信你的故事肯定会帮到一部分战友,相信一定会有一定的意义的,能够帮到一个人您的回帖就是值得的。


故事比结论更能让人抓住问题的本质,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个结论,所以更有教育意义,所以希望大家能尽量完整的讲述自己的故事!

评分

参与人数 1 0 收起 理由
三可 0 太棒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查看全部评分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
:质粒构建之酶切位点的选择


结论
:一定要选择具有相同buffer的两个酶


技术背景:
克隆目的基因,并把其装入表达载体转化/转染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中,是获取目的蛋白/研究基因功能的经典方法,也是目前科研工作者常用的方法。其中酶切是该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载体设计技术的发展,双酶切以其独特的优点而逐渐取代了单酶切 。

具体实验流程如下:

设计合成含有酶切位点,能扩增基因ORF全长的一对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纯化PCR产物——分别对PCR产物及载体进行双酶切——分别纯化双酶切产物——连接目的基因与载体——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质粒提取——转化/转染——获得重组蛋白/功能研究

酶切反应虽然是在PCR之后,但是酶的选择却是在PCR前引物设计时就完成了。我觉得这就是错误的根源!


故事:
导师给我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研究病毒包膜蛋白的功能,首先我需要克隆出该基因,并把它装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质粒。根据pcDNA3.1(+)载体多克隆位点的内切酶排列顺序,在设计引物时,我在上下游引物的5'端分别引入两个常用的便宜得内切酶:BamHI/XhoI。引物送公司合成后,就开始实验:PCR过程非常顺利,一下就把目的基因拉出来了。但是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载体我忙了半年也没有构建成功。由于PCR后面的酶切,连接,转化试验都无法进行成功性的鉴定,试验只有拿单克隆细菌进行鉴定。可是我的平板上始终看不到有单克隆生长。所以错误可能出现在PCR后的任何一个环节。

下一步就是要找出错误发生在哪里!最容易的鉴定就是感受态细胞了,拿载体做了一个阳性对照,结果板上密布菌落。这说明感受态细胞以及转化的过程没有问题。

那问题很有可能出在两个地方:1.双酶切没有完全切开 2.连接没有成功!由于师兄用同样的两个酶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我主观判断是连接出了问题!判断的失误导致我浪费半年的时间:购买新的T4连接酶,不停的摸索连接条件,不停的更换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比例,应用平端连接的连接体系.......半年时间就在痛苦的重复和思索中过去了。老板不得已给我更换了课题!后来实验室又要构建重组质粒,由于我“经验丰富”,老板把这个重任又交给了我。这次在设计引物时,无意中我更换了酶切位点(目的序列中含有XhoI的序列,不可用),选用HindIII/BamHI。实验结果出奇的顺利,两个星期内我就把测序鉴定正确的质粒大提后交给老板!

我反思:为什么我做了半年没做出来,而这次半月就搞定了呢,极有可能使酶切的问题:BamHI/XhoI没有共同的buffer,不管加入哪一种buffer,都有一种酶的活性只有50~70%,而HindIII/BamHI却有着共同的buffer,在双酶切体系中两个酶的活性都达到100%。

为了证明这一设想,我又重新设计引物,选用HindIII/BamHI这两个酶,结果被我一举拿下这个重组质粒!

之后,老板把实验室所有重组质粒的构建任务都交给了我,两年内我成功构建了8个重组质粒。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实验要学会与别人交流,转换思维,记住这句名言: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以前构建过一个质粒,难点就在于片断两端都是EcoRI位点,片断长度2.8Kb,也算是大片断连接了。我是这样做的,载体分步酶切,然后碱性磷酸酶去磷酸化,然后就于片断进行连接反应,结果做了两个月都没做出来,每天都是重复性的工作,有一天老板问起了情况,说连接反应时不一定要使用连接酶说明书上介绍的方法,交了我一种连接方法,步骤如下:

载体 0.5微升
片断 5微升 (载体:片断 1:10 片断量要高些)
Ligase buffer 5微升
T4DNA ligase 1微升
ddH2O 38.5微升
总反应体积50微升。

把反应夜放在冰上,将冰块连带反应夜室温下放过夜,第二天,用酚氯仿抽提,然后用2倍体积乙醇和1/10体积的3M NaAc沉淀,沉淀用70乙醇洗涤,自然条件下风干,沉淀用10微升TE溶解,取5微升进行转化。

结果一下就作出来了阳性克隆。

所以,我想说的是,大家要多与人交流,标准的做法不见得是最好的方法,当一条路行不通时,你可能会发现另一条光明大道。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分加,我也来凑个热闹!

我是做细菌方面的,最近在实验室忙了半个月,来谈谈吧

感想一:做实验不能急,一定要耐心,有的时候急着去吃饭(怕晚了饭堂没吃的了)匆匆的做实验,效果极其不好,反而要重做,所谓宁停一分不抢一秒,很有道理。做不好重做的话不仅是浪费东西又耗时间还影响心情。

感想二:练好基本工(做细菌的就是划平板、染色等操作)。练好基本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曾经划板的水平相当的差,分个单菌落都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基本工练到一定程度就会悟出些技巧,比如挑菌划平板的时候,要掌握好度不然分出的单菌落会比较少,长出很多大菌落。染色的过程脱色是关键。

感想三:要有反复实验的心理准备。有的时候,除了主观操作的原因还会有些客观的原因,比如我试过养标准株(冻干奶粉保存的),开始养不出来,后来发现是标准株的浓度太低要挑多一些的干粉才能养出。所以要大胆的构想,小心求证。

感想四:要做好记录,理好思路,每天从实验室回来的时候要想好明天要做什么,最好些在笔记本上。尤其是配液配平板这些要早些准备好,不然到用的时候就没得用,很不方便。

感想四:我发现染色看似简单,其实中间还很多的问题。有的时候阳性染成阴性,阴性染成阳性(以前有个帖子有讨论过这个问题的),的确是这样子的。我 个人的总结是:1菌不能太老才来染色,菌活性降低会有些形态染色上的变化。2、我做革兰氏染色时发现,染完每一液后一定要把冲洗液甩干净,不然加下一液的时候就会把染液稀释掉,结果就不一定与事实相一致。比如,酒精被稀释后会导致脱色不全,阴性变阳性。


另外我还发现,买来的标准株不一定是纯的,我就遇到过这个问题,我要的是阴性杆菌但里面混了很多阳性球菌。我实验室其他的同学也遇到过这种问题


就这么多,以后再有其他感想再说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做微生物发酵方面的。我也说个小故事。

一次偷懒,晚上做好的纤维素水解液没有及时处理(因为考虑到酸性很强pH 值小于1.0)。第二天早上也没有记起,等到晚上想用时一看,里面的液体都变混浊了,当时本想一扔了事,旁边一师弟却很惊奇的拿过去说,什么菌能在这种条件下生长啊?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采取划线分离,挑单菌落。除了有霉菌,居然还发现一株和我当时用的菌的形态很相识的(酵母菌,有颜色)。后来经过鉴定这株菌就是我一直用的那株菌,经过这件事,事后又有目的的在水解液中反复驯化了这株菌,最终得到了用于后来实验的菌。

得出结论:实验中一定要细心,偶尔偷懒也不一定是坏事噢:)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微生物方面的东西知道的很少,我是做那种纯粹的分子生物学试验的人,因为研究生读书的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之一,前面我说过,我做试验很少失败(到现在真还没有什么失败的记忆)。当然,读书的时候有不懂的可以问,我们研究所一般的试验基本都有相当基础,后来工作后,也说过了,一切得自己操办。废话这多,得出做试验的一些教条主义为:

其一.对自己不熟悉的试验,在进行之前一定要把握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看相关文献)和情况,可以在试验正式开始之前几天先想好有哪些试剂需要提前准备的(如是试剂盒则需要提前达一周,一月准备定购),当你“觉得”万事具备的时候,你可以在头脑中把整个试验过程想象着做一遍。这样你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解决。我经常在回家的路上或洗澡、如厕和临睡前想试验和写标书的问题,效果奇佳,可以把所有的细节疏忽都想到。

其二.在开始做试验时刻起,你就应当养成一个好的试验习惯,尤其是无菌观念和操作必须非常强,不是说所有的试验都要求无菌,而是一旦真正需要无菌的时候,往往哪些无菌操作不熟练的人就会犯糊涂了。举个例子,÷偶曾有一博士师兄,做事慢慢腾腾,似乎稳稳妥妥,但是养细胞则经常污染,为何?因为他对究竟在哪个环节可能导致污染缺乏认识,所以把注意力分散在一些次要环节,而对真正的核心环节做得不到位。对RNA相关试验的操作对无菌观念也是一个挑战,如果你能做好大型RNA试验表明你无菌操作基本过关了。开启EP管的习惯和放枪的习惯都可以影响到你的无菌操作,疏忽不得。

其三.我说的这一点基本上少有人认识到,那就是做微观试验的宏观认识。分子生物学试验是微观而又微观的东西,任何一个结果必借助放大或媒介方能看到结果和效果,但是,我要提出的是,其实分子生物学试验是个极其宏观宏量的玩意,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说的宏观是试验对象的量的宏观,抽提DNA时候的DNA分子,PCR试验中的扩增产物,蛋白质表达的分子数量,基因克隆中的载体和目的片断数量及随后的克隆菌落数量,太多了,我就不一一指出了,有心的看客可以自己思量,如果你对这些宏观的东西有了一定认识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分子生物学试验说来精细,其实粗糙的不行,而知道了这种粗糙你就知道虽然操作小有变化,试剂小有不同,方法小有创新,手法小有不同,污染小有存在,等等,其实结果可以大有一致,哈哈。也就是说只要你达到了一个range内,你的试验结果就是可以预期的了,不必紧张兮兮,我就是发现了这个才做试验无往不利的。举个例子,很多PCR小菜鸟把PCR看的神神秘秘,我在菜市场操作都可以出结果,呵呵。

其四.因为有了三,所以必然会出现四。我在理解三的基础上,对做试验基本都要进行一番“创新”,可以说,打从做试验的第一天,我就少有规规矩矩、本本分纷做试验的,所有的试验,如果我觉得有不妥,不够完善的地方我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去改进。比如早在2001年我就在我们实验室第一个自创菌落直接PCR,当然,或许别的实验室已有先例,但我是自己想到的。现在还有很多细菌文献里面的老外津津有味地写怎么怎么抽提DNA再做PCR,简直搞笑(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个别革兰氏阳性菌例外哦)。做转化试验也不是按照操作说明做的,直接多涂布一些,菌落也做收集,摇床里面摇的时间则又缩短一些等等。『后补的一句:负责地告诉你,做这一点前您老必须掌握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理论是实践基础,切记切记!』

其五.当试验进展不顺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死做,必须停下来,回头反复看相关文献,看别人的方法,可以搜索或来DXY等论坛看看,有条件可以和别人讨论讨论,当然,这种事情我没什么经验,我的经验在试验之前就做了,这是为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用的最后一招。我身边有初学分子生物学试验的人,我会帮他解决一些试验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试验中的问题呢?我是这样想的,把问题基本从中间分成两部分,考虑可能从前半还是后半出问题。

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们实验室刚开张的时候我做PCR,结果没有任何结果。这个问题很麻烦啊,因为刚开张,任何一个环节试剂均有可能出问题,没有一项是确定没有问题的。那么你可以考虑是PCR本身出了问题还是电泳出了问题,电泳是否出了问题可以看Marker有无得出结论,结果Marker有条带,说明是PCR的问题,PCR的问题可能出在反应条件上、PCR仪上、模板的制备上或PCR体系上,反应条件回顾参考资料啦,确保没有弄错,参考文献权威;PCR的问题我暂时没办法解决;模板的制备可以再试试其它几种模板或浓度;然后在考虑反应体系上,哪些试剂浓度可能有问题,一般酶和缓冲液出问题可能性小,PCR七种玩意,最后只剩下dNTP,后来发现我把它的dNTPs浓度看成了单一一种的浓度,翻了四倍,导致试验失利。

第二个例子,同事做AFLP没结果,用的是试剂盒,也可把问题分成两段,前者试剂盒操作部分,AFLP的扩增;后者电泳。这个问题有点类似PCR问题,AFLP没结果,电泳有无问题先看Marker,当然,他这个试验两个问题都有,我先解决电泳问题呀,电泳可先只跑Marker直到出结果,我们限于条件只能用银染法,电泳本身出问题可能性小,多半是染色、脱色或显色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一试之啦,改变条件。解决了这个电泳的问题之后解决AFLP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试验了解的话,应该知道它包括提取基因组DNA、酶切、接头连接和第一轮扩增和第二轮扩增(选择性扩增),DNA及其质量有无问题,酶切有无问题均可通过电泳看到,两轮扩增的话,我就让他直接跑个琼脂糖凝胶电泳,第一轮看不到,第二轮理论上是看得到的。

第三个问题,还是我这位同事啦,提取DNA的时候,预试验满好,大规模一提就没东西了,着急呀,怎么越来越退步了,呵呵。提取DNA如果有问题的话有哪几个步骤是关键的呢?细菌的菌量,选用的方案,细菌破壁是否充分,酚氯仿抽提有无问题这几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其它都属于小问题。酚氯仿有无问题看电泳,如果电泳什么都没有,更上游一定有问题,如果电泳点样孔有亮带,表明酚氯仿抽提有问题,蛋白质没抽提干净;选用的方案你就得重新看看程序本身有没有问题了,这个也不难解决;菌量和破壁两个问题因果相关,量大了破壁肯定不充分,量小的话破壁如果试剂没加错或浓度不过低应该没有问题,OK,就大量减少菌量来抽提,结果发现确实是菌量的问题。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关注培养基质量,提高实验成功率。
结论:目前商品化的培养基第一次试验需要自己全面检测一下。
技术背景:使用浊度法测量抗生素效价,需要纯度、灵敏度均很高,代数少的细菌。
故事:有一段时间做比浊法效价测量,发现试验结果莫名奇妙的变差。主要表现为,细菌生长不均一,同浓度菌液培养所得吸光度相差很大。通过分析,能排除由于加样量差异、培养温度差异、所用培养皿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影响。最终怀疑新更换的培养基有问题,结果测量灭菌后pH值比标示的低0.5左右,用NaOH调节pH值后,试验结果正常。
总结:目前由于培养基引起的细菌生长异常常常被忽视,经常做细菌培养的战友应该在新更换培养基的时候全面检测一下。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不要盲从所谓的大牛。

故事:几年前我在从事益生菌研发,主要负责实验室工作。我们分离得到了几株乳酸菌,其生长特性及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等各方面的特性均表现不错,我们选了一株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并进行了小试研究,研制了一种益生素配方,并在养殖场进行了饲喂效果试验,反映较好。所以,老板将该菌及相关配方拿到某家国内知名的发酵企业做中试和生产。由老板和某发酵专家制定发酵方案,呵呵,怪事出现了,该菌在中试罐里就不生长了,没有生长的迹象,反反复复都是如此。后来,老板没有办法,就叫我过去看看,我到厂里,他们正在进行新的一批发酵,已经接种8小时了,OD一点变化的没有,他们正在商量是否倒罐。我说你们先别着急,等我看一下再说吧,我花了半小时,看了他们的配方和工艺以及管道走向等,说了一句,“把进气口关上”,负责人说,“不行啊,会污染的。”我很有信心的说,“不会的,放心吧,这株菌不会被污染。“结果关上进气口,2小时后,OD明显升高,通过pH测定和镜检观察,确定没有被污染,从此中试和发酵生产顺利进行。原来,该企业一直做的都是好氧菌,通行做法是5吨罐需要保持5公斤的罐压,防止污染。大家知道,乳酸菌是兼性厌氧的,通气保压自然会导致乳酸菌生长受到抑制。

结论:1.思维会有定势,专家也会犯错。

           2.我们常常说在学校没有学到东西,或者学的东西没有用;其实是我们没有学到家,没有学活,不会应用。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事微生物发酵工作5年,后又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将近三年,在此期间我做过
几个大的项目,也亲自下过车间,建设过车间、实验室、中试等等,可以说感想很多,
也想唠叨几句,各位见笑了!
1、首先我们应该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关键的还是首先要管好自己。就象以上战友讨论的一样
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和作风,老板导师不好,就是自己努力也照样能成才,虽然有时是苦了些,但是
我们靠自己走出来的路都会留下我们自己的足迹,也就是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经验教训,其实
大家也很明白,靠一两年的时间做出很大的成绩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关键是要学习技术,提高自己
各方面的技能。
2、抓住任何机会,发牢骚是没有用的,不如用这点时间去学习。这样说简单,能做到的人可是很少,
但是能做到这点的肯定是不一般的人。
3、作实验首先要有良好的习惯,我们每个步骤都要仔细认真,我曾经由于不仔细配错了一点药品,导致
我三个月没有做出一点东西。做的慢没有关系,关键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做,这样反而会更加节省时间。
部分战友已经感知到了!
4、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经常要和相关人士进行探讨学习!我们进行实验时就是和国外教授经常联系,
他们都很认真的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每次也都很认真的告诉他们我们实验的进展情况。提供各经验
和老外打交道需要认真负责,每次发邮件时要把细节写的清楚,同时很真诚的道谢,一般都会有所收获的。
5、在什么地方就要适应什么样的环境,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它那我们就去适应它,在适应的同时我们也会
有很大的收获。我经历了五六岗位,换了几次工作,每次开始都会不适应,但是自己踏心下来把工作和实验
搞的很好,然后我就又有了更多的机会。
6、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很关键的要素,所以我们尽量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有选择机会的话。
坚持说来简单,真正能坚持到底的绝对是英雄。应为我有很多次都没有坚持下来,有毅力和横心坚持完成
一件任务的人绝对值得佩服。
7、时间不等人,要抓紧机会,一步错拉下,那么可能会一辈子被拉下!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73

回帖

984

积分

版主

发酵与提炼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9: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搞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方面的。我做论文期间,曾花费1年多时间从事这很无聊的工作:从海洋样品中分离出海洋微生物。起初做这项工作感到很茫然,由于老板是搞分子生物学的,现在想插足天然产物方面。我本人的专业是发酵工程的,与天然产物也相距甚远,基本上属于两头抓瞎。由于我与实验室的研究方面不一样,也得不到师兄师姐指导,并且天然产物方面,实验室能够完成简单的分离纯化,但测定结构要上别的地方,这一阵子简直都要把我郁闷死了。只好埋头搞我的微生物,包括分离菌种、测定活性、比较各菌株所产的成分之间的差异(我把它称之为化学筛选,其实就是做做TLC)。当初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想来,也并非白干了。前期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我选出了几株自认为比较好的菌株——其实谁也不能确定能不能从中发现新化合物,我认为较好,无非就是活性较好,或者TLC图谱比较有特点——希望能够从中发现新结构化合物。这一阵子真是过的浑浑噩噩。

后来得到一个好机会,老板与德国人合作,派我去德国分离鉴定化合物。时间顶多只有8个月(去了才知道,德国老板实际上就给6个月的津贴,额外的2个月是中国老板要求的,只好把钱匀着花)。真是上天不辜负我前期一年多的辛苦工作,去了之后过了一阵子就发现了7个新结构。

当然不可否认,天然产物研究,运气很重要。但我认为,我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发现新结构,与我带去的菌株有很大关系,我研究了3株菌,有2株都有新结构。要不是老板非要我研究他让我带的菌,我想我还有机会多研究几株我的菌,实际上从他的菌中,我一无所获。

我认为,如果你像我一样没有什么经验,那么最重要的是进行化学筛选,其实很简单,当你将数百株微生物的一一培养,提取粗提物,然后将他们点在TLC板上展开,比较斑点的差异,就总能发现一些菌株较为特别。这时候,统计规律在帮你挑选好的菌株,你所要做的只是扩大样本容量。

以上随想随写,有点零乱。但我的结局很惨,由于新结构是在德国发现的,发文章时德国人坚持他们第一单位,国内也没人撑腰,以至于现在我虽然文章的档次与数量都足够了,但却连拿学位的资格都没有。

靠,什么世道?
发酵一份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 沪ICP备16030267号

GMT+8, 2025-5-9 10:27 , Processed in 0.220536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