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2|回复: 0

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360

主题

934

回帖

1505

积分

★★★★

积分
1505
QQ
发表于 2006-12-12 13: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废水处理领域中的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特点、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膜-生物反应器运行工艺、新型膜材料与器件以及影响膜污染形成的因素与防治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膜污染
    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是一种膜分离技术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结合进行废水处理的新工艺,它主要由“膜组件,生物反应器和物料输送”三部分组成。它与传统的生化污水处理技术相比,具有固液分离效果好、生化效率高、出水水质优、设备集中、占地面积小、污泥浓度高、污泥负荷低、便于管理和自动控制等优点,基本解决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存在的污泥膨胀、污泥浓度低等因素造成的出水水质达不到中水回用要求的问题 [1~3],在中水回用和废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MBR的应用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膜-生物反应器主要有内置式MBR(Submerged MBR)和外置式MBR(Recirculated MBR)两大类产品,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表1)。1997年Kubota公司应用 MBR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在英国北部的Porlock建成[4],用于去除悬浮物、COD/BOD、细菌及氮,最大处理量为1900m3/d,进水BOD=160mg/l,出水BOD<4mg/l、COD<25mg/l、NH3<1mg/l、浊度(NTU)<0.3mg/l,用NaClO进行膜表面化学清洗(1次/年),膜的使用寿命达到7年。1999年Zenon公司应用MBR技术对美国科罗拉多州的Arapahoe县的污水处理厂改造成功,处理能力最高为5678m3/d,出水水质(BOD<5mg/l、SS<5mg/l、TP<0.2mg/l、TN<10mg/l)已完全达到可以回用的要求。到2000年已有处理能力高达12700 m3/d规模的废水处理工程。在国内,杭州凯宏膜技术有限公司等的产品在国内的废水处理领域也都得到了初步应用。
    表(1) 国外MBR主要的应用情况[4~5]
    MBR开发公司 膜(组件)形式 水处理厂 通量 处理能力 截止时间及国家 好氧/厌氧 /(个) /L•m2•h-1 / (m3/d) /(年)
    Zenon 内置;中空纤维 150 30 340-5500 1998加拿大 管式,微滤,好氧Wehrle Werk A G 外置;管式膜 41 100 <10-4110 1999德国 超滤 , 好氧Orelis 内置,外置; ~125 100 <7-1000 1999法国 平板膜,超滤,好氧Kubota 内置;平板膜 237 25 10-7100 1999日本 微滤 ,好氧 AquaTech 外置;管式膜 >20 100 40-3000 2000 韩国 超滤,好氧
     W.J.Davies [ 6] 等对SMBR与传统活性污泥法(ASP)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废水处理规模扩大有利于降低运行费用和占地等的投资成本(SMBR法的占地为ASP法的1/3-1/2),从而使单位废水处理成本降低;SMBR的出水水质优于ASP法(BOD为4mg/l,NH4-N为5 mg/l),且污泥产率为0.26 Kg sludge/Kg BOD,仅为ASP法的30%。然而,其中膜更换费用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40-75%)。因此降低膜成本、提高单位膜面积的处理能力是MBR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
    表(2) SMBR与ASP的经济性比较[ 6]
   
    参数 MBR MBR ASP ASP
    最大处理能力(m3/d) 1400 22500 1400 22500平均处理能力(m3/d) 650 10500 650 10500 占地 7000 136429 21900 325573人力 20000 29531 20000 50000 膜更换 30000 460653每年运行费用 753730 602110 562000 364730总处理费用(英镑/m3) 0.115 0.062 0.132 0.049
    此外,与SMBR相比较,由于RMBR流体的外部循环需要较高的膜面流速(一般要求2-5m/s)和较高的膜驱动压力(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以减少膜污染和维持较高的膜通量,因此,目前RMBR的动力消耗相对较高。表(3)列出了Zenon公司的RMBR(Z-8管式膜组件)和SMBR(Z-W500中空纤维膜组件)能耗比较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SMBR的操作压力低,每m3废水处理的能耗是RMBR的1/10-1/20,这是内置式膜组件及SMBR得到更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顾国维[5]等比较了不同研究者关于SMBR与RMBR的能耗对比数据后认为,能耗与通量、膜污染、污泥浓度、曝气量与方式、系统规模、泵及流程设计等因素均有关系。除了控制膜污染的因素之外,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设计是降低能耗的关键。
    表(3) Zenon公司膜组件在RMBR与SMBR工艺中运行条件的比较[7]
    单位 外置式 内置式系统 单泵循环系统
    膜组件型号 Z-8 ZW-500膜通量 L/m2•h 50-100 20-50操作压力 kPa 400 20-50膜表面流体线速度 m/s 3-5 - 曝气量 Nm3/h - 40循环比(进料量/透过量) 25-75 -过滤能耗 kW•h/m3 4-12 0.3-0.6
    德国的Gunder[8]等人通过对比Kubota公司的平板膜和Zenon公司的中空纤维膜发现:在相同的水质和工作压力条件下,出水水质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平板膜单位膜面积的膜通量则高于中空纤维膜,表现出较低的膜阻力特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MBR的性价比,目前MBR研究的热点主要为:低成本、高强度、耐污染、大通量的膜材料与组件的研制;新型MBR的研制及其工艺条件的优化;系统运行能耗的降低;膜污染的控制与清洗等。
   
    2.国内外MBR的研究进展
    2.1膜分离新材料的研制
    在MBR废水处理技术中,由于生物降解(活性污泥)技术已基本成熟,因此研究与开发具有通量大、强度高、耐酸碱与微生物腐蚀、耐污染、低成本的微滤或超滤膜材料与组件已成为MBR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已成功地把PE 、PES、PVDF等材料制备的微滤/超滤膜应用到MBR中。我国一些从事环保专业的人员在研究MBR时多采用价格较高的进口膜材料及组件,限制了MBR的推广应用。目前浙江大学研制成功的PP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的PVDF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研制的PS等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都进行了MBR的一些初步应用。由于PE、PP等聚烯烃材料属于通用型大品种塑料,用其制得的中空纤维膜具有强度高、通量大、耐酸碱、耐污染、耐生物腐蚀、成本低等特点,是较适合MBR应用的膜材料[9]。 此外,超薄有机/多孔无机复合膜、有机/无纺布复合平板膜的研制与应用也是当前MBR的研究热点之一。
    2.2制膜新方法的研究
    材料本身的结构与性能决定了可以选用的制膜方法以及膜的形态及结构。同时,相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制膜工艺也可以制得不同的结构与性能的膜。以PVDF为例,当采用相转变法时可以制备超滤膜与微滤膜,但存在强度低、成本高等缺点;采用复合技术把PVDF复合到无纺布或多孔烧结管上制备平板膜、管式膜;采用 “熔纺、拉伸”法,通过在应力场下控制分子链的取向与结晶来制备PVDF微孔膜;同时,PVDF还可以采用“热致相分离法”来制备孔径均匀的微孔膜。八十年代初,Castro[10]提出的“热诱导相分离法”(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TIPS)制备微孔膜,解决了结晶性聚合物不能用“溶剂致相分离”法制膜的困难。通过改变TIPS条件可得到结构可控的微孔膜,拓宽了膜材料的范围且易实现连续化制膜。这些制膜新方法已成为当前MBR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热点。美国的3M公司以及日本的旭化成等公司已用TIPS法制备了热稳定性好、耐化学腐蚀的PP、PVDF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此外,最近还有采用“水蒸汽冷凝诱导相分离”的方法制备微孔膜的新报道,所得到的微孔结构呈非常规整的蜂窝状六角型排列。对此,我国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2.3对现有膜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与复合
    通过表面改性来制备各种新型膜材料是提高现有膜材料使用性能的重要手段。如M.Ulbricht[11]等人对PAN超滤膜改性后,膜表面对水的接触角大大降低,对蛋白质的吸附也减少,因而不易产生蛋白质污染膜的现象,已成功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无机材料具有耐高温、耐有机溶剂、抗微生物腐蚀、孔径大小易控制、寿命长、结构稳定等优点,大大弥补了有机膜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材质较脆、加工困难等不足之处。80年代中期,Kaiser[12]等人开始有机/无机复合分离膜的研究,将两者的优点融于一体,使之既具有无机多孔膜的稳定性,又具有机膜的选择分离性能。如,耐污染的有机/无机超薄复合管式膜、平板膜等的研究。
    总之,通过膜材料“表面改性与复合”来改变膜的亲水性、荷电性与表面形态(拓扑结构)等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己成为膜材料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4膜组件的研究
    膜组件是MBR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MBR的运行方式、成本等。国内外已有多种商品化的MBR膜组件(表1)。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Zenon公司的ZenoGem复合膜组件。在中空纤维膜方面,日本的Mitsubishi Rayon Co.,Ltd从亲水性PE中空纤维微滤膜出发,开发了“Sterapor-L屏幕式膜组件、Sterapor-HF集装式膜组件、Sterapor-G反洗集束式膜组件”三个系列的SMBR膜器件/组件;在平板膜方面,德国Hans Huber AG公司开发出用于SMBR的HABER VRM系列扇型板框集装式超滤平板膜组件;日本的Kubota公司开发的SMBR平板复合膜组件;在管式膜方面,美国US Filter公司开发成功聚合物/陶瓷管式膜组件。综观上述国外公司的膜组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已实现了高度集装的模块化。目前,国内主要有杭州“浙大凯华”公司研制的PP屏幕式中空纤维微滤膜器件/组件、天津“膜天”公司研制的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等,采用的膜材料和组件形式相对单一,膜器件的集成度不高,而且性能和规模均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在加强膜材料研制的同时,也需要加快新型膜器件结构和模块化膜组件的设计与制造。
3.新型膜-生物反应器
    在上述的SMBR和RMBR技术中,膜组件仅起了固/液分离作用。最近把新的膜过程与生化技术相结合已发展成为一些新型的膜-生物反应器。如膜接触(萃取)-生物反应器(Membrane Contactor- Bioreactor, MCBR)、 膜渗透-生物反应器(Membrane Permeation Bioreactor, MPBR)、膜-酶(生物)反应器(Membrane Enzyme/ bioreactor, MEBR)、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Aeration Bioreactor, MABR)。
              
   
     (a)MCBR (b)MPBR
     (c) MEBR (d)MABR
    图1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3.1膜接触(萃取)-生物反应器
     膜接触(萃取)-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膜-生物反应器,其利用膜的接触、萃取作用,优先把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萃取,然后进入含有微生物的反应器中进行降解,并在膜两侧形成浓度梯度,促使有机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被萃取,使反应连续进行。其结构原理见图1(a)。利用这一特点还可用于其他含有毒物质、重金属离子[13]、可挥发性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废气的处理[14],由于膜的相界面作用,生物流中的微生物可以不受废水中的高浓度盐、酸碱性等的影响。必要时为提高生化效率还需加入一些无机营养物来优化反应器的功效。W.Liu[15]等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膜萃取-生物反应器,结合了液-液膜萃取、错流膜清洗、边路回流 (side-loop ) 的MBR过程,也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3.2膜渗透-生物反应器
    膜渗透-生物反应器把渗透汽化膜分离过程与生化反应相结合,在处理含有挥发性有机物废水时,挥发性有机物以压差或浓差为驱动力,不断渗透到膜的另一侧,然后进入生物反应器进行生化降解。其结构原理见图1(b)。
    3.3膜-酶/生物反应器
     膜-酶/生物反应器把酶的高效专一降解性与膜的分离作用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提高酶的利用效率和增强其生化能力。其中酶的存在状态可以分为固定化酶或流态化酶。EMBR同样可用于高盐度、难降解、有毒有害的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其结构原理见图1(c)。
    3.4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
    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组件可由透气性致密膜(如硅橡胶)或疏水性微孔膜制成,具有巨大的生物附着面积和氧传递面积。由于在低于膜的泡点压力下,氧透过膜并以分子形态直接溶于水中,因此进行膜式无泡曝气时氧的传递效率可高达100%[16] ,其结构原理见图1(d)。根据MABR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处理含有挥发性有机物及表面活性剂的废水,因其不产生泡沫,避免了有机物挥发造成空气污染。此外,MABR 的动力消耗小,对有机碳和氨氮的去除效率较高 [17],也可在较短HRT和较高负荷的条件下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16]。
   
    4.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研究
     
    目前MBR技术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生化效率、降低能耗、膜污染的控制与再生等。通常采用的主要工艺控制参数有以下几种。
    4.1混合液悬浮污泥浓度(MLSS)
    由于膜的固/液分离作用替代了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二次沉淀池,将活性污泥完全截留,使得MBR可以在高的MLSS下运行。Muller[18]等考察MBR运行工艺后,得到在不排泥条件下,污泥浓度可达到40-50g/L,能够达到降低污泥产量和稳定的处理效果。Hong S.P[19]等研究表明:污泥浓度在3.6-8.4m/L之间膜的通量基本不变,说明在其实验的条件范围内MLSS不是膜污染的主要原因。Yammamoto[20]研究得到MLSS临界浓度:当超过40g/L时膜通量迅速下降,但临界浓度随操作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Viswanathan[21]等认为由于高的MLSS影响到氧的传质效率,为维持污泥活性需要更多氧气供应,导致能耗的增加,不利于MBR的经济运行。同时,当处理废水中有较多不可生物降解或难降解的物质和有毒物质时,这些物质会在MBR中积累,对MBR运行不利,所以在一定期间内要对污泥进行适当的排放[22]。此外,污泥浓度的变化会改变污泥的其它特性,如污泥粘度[23],颗粒的分布[24],混合液的可过滤性[25]等,从而影响膜 通量。
    4.2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
    MBR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实现分别控制SRT和HRT,使确定MBR的工艺条件时更灵活。Bouhabila[26]等在SRT分别为10、20、30d的条件下考察了污泥产量和COD去除效果,发现随着SRT的延长,COD去除效率提高,污泥产量下降。刑传宏[27]等根据物料平衡推导了错流式MBR内的生物浓度公式:
    X=Y×SRT[Ci-Ce∕HRT+CI-Csup/SRT]
    Y=Yg/1+KdSTR
    X为以VSS表示的生物浓度,单位mg/L;Y为真产率系数(包括内源呼吸);Ci、Ce、 Csup分别表示进水、出水、污泥上清液的COD浓度(单位mg/L);STR为污泥停留时间(单位h);HTR为水力停留时间(单位h);Yg 为普通活性污泥生物动力学常数(温度20℃时,活性污泥消耗单位质量COD所产生的VSS量) ;Kd为微生物衰减常数(单位d-1)。
    可以看出,污泥浓度X不仅与进出水质、HRT、SRT有关,而且与反应器混和液上层清夜COD浓度有关,该式对于判断MBR的运行状况具有一定的意义。Cicek [28]研究也发现过长的SRT会对微生物的活性不利。因为随着SRT的增加,污泥浓度也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营养的极度匮乏使微生物大量的死亡,释放出大量不可生物降解的细胞残留物,并且微生物细胞内源呼吸加剧而产生大量的难降解的SMP(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从而使出水COD不稳定,同时也会降低氨/氮的去除率[29~30]。但Hang-Sik[31]等人研究了SMP溶解性微生物的特性后,表明随着SRT的延长,SMP逐渐积累最后有降低趋势,但并未影响到污泥的活性,同时污泥停留时间长使污泥驯化而有部分降解,因此出水水质稳定。他们认为一部分胶体和微生物在膜表面吸附形成一薄污染层使膜的孔径变窄增加了膜的截留率,对此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4.3溶解氧(DO)
     对于COD不高的有机废水,MBR法多数采用好氧微生物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所以必须保持充足的溶解氧用以维持污泥的活性。樊耀波[32]等对毛纺厂的污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DO是影响出水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当DO为1mg/L时,对COD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可达90%以上),但 DO再增加对COD的去除影响不大。在短期缺氧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好的出水效果,但时间过长时出水会有异味。考虑到为了减少曝气的能耗,DO应选择合适的值。张悍民[33]等研究表明:曝气强度增加对氨/氮的去除率也增加。Chiemchaisri[34]等人发现较低的DO(0.5mg/l)对硝化有明显的抑止作用,当提高到1 mg/l时可达完全硝化。原因是:MBR中的SRT较长,F/M(food/microorganism ratio)值低,形成的絮凝体有利于硝化菌的繁殖和生长;另外溶解氧的增加也会促进硝化菌的增殖,同时膜的截留作用也使硝化菌聚集,这就大大加强了氨/氮的去除率[35]。为了增加氧的传递效率和利用效率,80年代以后出现了膜法无泡充氧的方式,由于氧以分子形态扩散进入水中,效率几乎可达100% [36]。膜法无泡充氧技术大大提高了氧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动力能耗,并且无泡沫产生,同时出水水质也较好[37]。
    4.4抗COD负荷冲击性
     MBR出水水质稳定,耐COD负荷冲击能力强,已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证实。王连军[38]等采用MBR处理水质波动较大的啤酒厂废水时,在较高的COD负荷和强冲击下COD去除率可达95%。孟耀斌[39]等用RMBR处理生活污水时,即使进水COD三倍于正常浓度时,体系仍能正常运行;其建立的数学模型显示,在冲击负荷消除15min内恢复正常水平,表现很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但长期在过高的负荷冲击下运行仍对体系不利。Muller[18]等人在研究MBR对进水COD不断变化的生活污水处理时,也得到稳定的COD去除率,并认为污泥停留时间长,碳的去除不受异养生物活性下降的影响。在较高的COD负荷冲击下,MBR出水稳定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0]:① 较长的SRT增强了对难降解有机物的生化能力; ② 膜的有效分离作用,保证出水质量的稳定;③ 反应器中污泥浓度高,且随进水COD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着动态平衡;④ 较大的活性污泥比表面。
    4.5数学模型的建立
    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膜-生物反应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难度也比较大。Gunther Gehler[41]等人针对连续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他们先利用暗箱模型—只是考虑料液的进出情况,并根据物料平衡首先建立了一个普通的数学关系式,
    并提出分散系数α,需要实验的数据来确定。在此基础上,考虑系统的内部情况,如生物的繁殖、生化反应等,对碳平衡和氧平衡进行修订,建立了污染物的降解与进料组成和溶解氧的关系,增强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此过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与实验数据的符合程度得到了提高。
     
     
     
     
    其中,下标:Ex—消耗,g—气体,h—水力,in—输入,l—液体,c— 碳,sl—污泥,P—渗透,R—反应;符号:τ—停留时间,单位h;μ—增长率,单位l/h;c*—相平衡浓度;M—mol质量,单位g/mol;V—体积,单位L; —体积流量,单位L/h; —质量流量,单位Kg/h;Y—产量g产生的微生物/g降解的微生物液相中的质量分率; —质量传递因数,单位1/h。
    另外,刘锐[42]采用多元相关和回归因素分析法建立了R20与SS浓度及上清液TOC浓度三者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用来综合衡量污泥浓度和以微生物产物为主体的溶解性物质浓度对膜污染的影响,其建立过程如下:
    设R20与SS浓度及上清液TOC浓度的关系为:
     
     并对两边取对数,得到线性方程:
    log R20=logf + alogSS + blogTOC
    其中:R20为抽滤20分钟后由膜污染造成的膜过滤阻力;SS为悬浮物;a和b分别为SS和上清液TOC浓度对R20产生影响的指数系数,f为常数。再从试验得到的15组数据中通过线性回归求得系数:a=0.297,b=0.694,logf=10.728,则
    R20=5.35 × 1010•SS0.297TOC0.694
    这样,通过此式可以预测不同性质的混合液对膜污染的程度。
   
    4.6膜污染的形成与控制
     膜污染是指那些由于在膜孔内、膜表面上各种污染物的积累导致的膜通量下降的因素和现象[43]。膜污染如何控制与清洗是膜分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它影响到系统的稳定运行、能耗、膜的使用寿命等,关系到MBR的经济性,从而制约了MBR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膜污染中有一些污染物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方法来消除和减轻,是可逆的;另一些污染物则与膜表面发生了不可逆的相互作用而无法消除。在MBR中膜表面接触的是组成复杂多变的活性污泥混和液,同时由于膜表面的物理特性(亲水性、荷电性、表面形态等)各不相同,操作条件各异等,使得膜的污染过程的分析变得很复杂。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很活跃,膜污染如何有效地控制与清洗一直是MBR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
    4.6.1膜污染与膜的性质
     膜的结构与表面性质和膜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Hong[19]等在研究膜污染的控制时发现,膜孔径或孔隙率越高(特别是膜的表层孔径大、内层孔径小时) ,膜通量下降的越快,并解释为:(1) 存在由微孔堵塞与凝胶层的形成(以微孔堵塞为主)而引起的短期快速下降过程;(2) 不可逆污染与凝胶层压实引起的长期逐渐下降过程。Kwon[44]等研究了粒子尺寸对膜污染的影响时认为膜污染状态对与孔径相当的粒子比较敏感,其原因为:粒子尺寸小容易在膜表面沉积而被压实,对膜通量影响较大;而比孔径大很多的粒子因其在膜表面沉积的厚度和密度不足以引起膜通量的明显下降。为此在选用膜时应充分考虑体系的活性污泥混和液中的固体悬浮物的颗粒大小和分布这一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膜的表面电性和活性污泥混和液中带电荷的胶体颗粒和杂质等存在吸附或排斥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静电排斥来缓解膜污染;此外,亲水性膜比疏水性膜抗污染能力强[45];通过改变膜表面的粗糙度来改变流体在膜表面的扰动程度形成动态膜[46],对膜进行接枝改性[47]等,同样可以改善与控制膜污染的程度。
    4.6.2膜污染与混和液性质的关系
     由于MBR中的活性污泥混和液的性质和组成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对膜污染的影响很大。前面已经提到MLSS不是膜污染的主要原因。Bouhabila[48]等在研究MBR污染特性时认为反应器中的悬浮固体颗粒、胶体、溶质对膜污染都有贡献,其中胶体部分是膜污染的主要因素。Sata[49]等研究了分置式MBR的MLSS、COD及污泥粘度对通量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经验公式:
    R总=842.7△P×MLSS0.926×COD1.368×η0.326
    R总为过滤总阻力,△P为操作压力,η为混和液粘度
    上式表明:混和液中的COD浓度对膜的过滤阻力影响比MLSS大,粘度的影响最小。另外,体系长期运行中EPS(extracelluar polymers)在反应器中的积累增加了流体的粘度,同时也增加膜的过滤阻力,对膜通量有负面影响[23]。另一方面,体系中积累的SMP吸附于膜孔内的堵塞和膜表面形成凝胶层对膜造成的污染,有时会构成50%的膜过滤阻力[50]。另外,在反应器中加入多孔物质(如活性炭)、添加填料;在循环管路中形成气/液混和态通过膜表面;对膜进水进行UV预处理等方法都可不同程度缓解膜污染和增加膜的通量[45] [ 47] [51~53]。
    4.6.3膜污染与运行方式
     运行方式对膜污染的影响也很大。Hong[19]等研究也认为起始操作流量(initial operating flux)或透膜压力(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的增加也会加强胶体颗粒等污染物在膜表面凝胶层中的积累和凝胶层的压实,从而导致起始通量很快下降;同时认为起始TMP对膜的污染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更大[54]。许多文献报道在MBR运行中存在一临界通量,当不超过此值时,膜污染与自清洗处于接近动态平衡的状态,膜通量与压力成正比;一旦超过临界通量值则会发生较严重的污染[55~56]。郑祥[57]等研究也得到控制膜的初始通量有利于控制膜污染和降低能耗。温东辉[58]等考察膜面流速与膜透水率的关系时认为:起始时提高膜面流速则透水率增加,为此需要选择合适膜面流速以控制能耗。桂萍[59]等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SMBR运行工艺条件对膜污染与过滤特性的影响后认为:抽吸时间加长的同时也增加了污染物在膜表面的积累;停抽时由于压力的释放时使膜表面的污染物反向传递增加,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但停抽时间太长则效果不明显;曝气时的扰动缓解了污染物在膜表面的吸附和积累,但进一步增加曝气量时效果也不明显,且可能导致活性污泥絮体粒径减小,影响过滤。对此,这三种因素在运行工艺中都有一定的控制范围,存在一个最佳的组合。同时在保持一定膜通量时,它们对膜的抽吸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抽停时间>曝气量>停抽时间。此外,膜组件的结构形式也会对膜污染有很大的影响[19]。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优化MBR运行方式对于降低膜污染,保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6.4膜污染的清洗与再生
    尽管在MBR的设计和运行中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缓解与控制膜污染,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膜的污染仍不可避免,必须对膜进行一定的清洗来减轻或消除膜污染,恢复膜通量,延长膜的使用寿命。膜清洗可分为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60] 。物理清洗一般指水力清洗与反冲洗,周期比较短。水力清洗可除去中空纤维膜间和膜表面的污染物,来减少透水阻力,从而恢复通量[61]。反冲洗,即在膜的透水侧施加一个反冲压力来驱动清水反向透过膜,将膜孔内的堵塞物冲洗掉,或使膜表面的沉积层悬浮起来,然后被水流冲走。樊耀波[62]等提出采用下式来确定反冲周期:
     f(t)=(Qf – Qb)/(tf+tb)
    式中,Qf为两次反冲洗之间的总透水量(单位为L); Qb为一次反冲洗的耗水量,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为常数(单位为L);tf为系统透水时间或反冲洗周期(单位为min);tb为反冲持续时间(单位为min)。
    他们确定其研究体系的最佳反冲洗周期为30min,反冲时间30s 的运行方式,有效地保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反冲效果,有利于自动控制。其它物理清洗方式还有电场过滤、脉冲清洗、脉冲电解及电渗透反冲洗等方法,也具有很好的效果[63]。当物理清洗不能满足要求时,就需对膜进行化学清洗,但清洗周期比物理清洗要长很多。刘锐[64]等用SMBR处理生活污水时,采用NaClO溶液在线药液清洗有效维持了膜的稳定运行,发现NaClO对活性污泥的活性不会产生长期的影响。邹联沛[61]等用0.033%的NaClO溶液和0.33%H2SO4溶液清洗已经过自来水冲洗的膜,通量可恢复到膜初始通量的95%。Yoon[65]等在研究厌氧RMBR处理生活污水时发现鸟粪石(MgNH4PO4•6H2O)是无机膜的主要污染物,其在膜表面和膜孔内都有沉积,用一般的减压、膜内清洗、反冲洗等效果均不明显。但采用具有进料和反冲洗双重功效的“反进料法(back-feeding)”可使通量增加一倍,但对于陶瓷膜仅在初期有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膜清洗时要根据MBR体系中膜污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洗时间和合理的清洗方法。
5. 展望
     
    膜-生物反应器是提高污水生化效率与出水水质的有效手段,并以其独特的优点,在水资源日趋短缺、水污染必需控制与治理、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蕴藏着巨大的生机,必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应用。目前MBR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开发高强度、大通量、低成本、耐污染等性能优越的膜材料;进行新型膜器件及其集装式模块化的设计。
    (2) MBR长期稳定运行工艺条件的研究。
    (3) 不断降低能耗、投资与运行成本,促进MBR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达到可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等多级处理技术相竞争的水平。
     (4) 新膜分离过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膜-生物反应器。
   
    The studies on MBR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WANG Jianhua XU Youyi** ZHU Baoku
    (Department of Polymer Sci. and Eng.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27,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 current applications, existing problems of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use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we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the new membrane materials and modules , operation process , the factors of membrane fouling and the methods against the fouling were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and the research trend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membrane bioreactor; wastewater treatment; membrane fouling
   
    主要参考文献
    1 Brindle K and Stephenson.The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bioreac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J].Biotech . Bioeng, 1996,49:601~610 .
    2 Yamamoto K.H.Haiasam,Mahmood tetal.pirmembrane in an active sludge aeration tank [J].Water Sci Tech,1989,21:43~54.
    3 Grethlein he anaerobic digestion and membrane seperation of domestic (wastewter,jwpcf 1978.50:754~763.
    4 M.Gander,B.Jefferson,S.Judd,Aerobic MBRs for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a review with cost considerations[J].Separation purifaction technology,2000,18:119~130.
    5 顾国维,何义亮. 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40~50.
    6 Davies W J,Le M S,Heath C R.Intensified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with submerged membrane microfiltration[J].Wat Sci Tech,1998,38(4-5):421~428.
    7 Cote P , D.Thompson.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membtanes:the North Americanexperience[J].Wat Sci Tech ,2000,41(10-11):209~215.
    8 Berthold Grnder ,Karlheinz Krauth .Replancement of final clarification by membrane separation-Results with plate and hollow fibber modules.144~151.
    9 徐又一, 石冰水 王剑鸣, 等 ,环保领域中聚丙稀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J]. 膜科学与技术 ,2000, 20(2):26~29.
    10 Castro AJ .[p].US patent ,4,247,498,1980.
    11 Kaiser A.,Schmidt H,Preparation of Membranes Based on Heteropolysiloxanes[J].Membrane Sci,1985,23:257~268.
    12 Ulbriche M,Matuschewski H,Oechel A,et al.Photo-indced graft polymerizationsurface modification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ydrophilic and low-protein-absorbing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J].Membr Sci,1996,115:31~47.
    13 F.N.M.Knops ,H.Futselarr,I.G.RacZ.,The transversal flow microfiltration module.Theory ,design ,realization and experiments[J].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1992,73:153~161.
    14 Van Dijk and G.C.G. Roncken,Membrane Bioreactor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New Development[J]. Wat Sci Tech,1997,35(10):35~41.
    15 Sakellarious,Zero sludge production in a pilot activatived sludge plant[J].Dissertation , 1998
    13 彭跃莲 ,超滤膜在染料废水处理及聚合氯化氯制备中的应用[D]:中科院生态中心博士论文,1999.
    14 Reij,MW,Biofiltration of air containing low concentrations of propene using a membrane bioreactor[J] ,Biotechnol Prog Aug,1997,13(4):380~386.
    15 W.Liu J.A.Howell,T.C.Arnot,J.A.Scott A novel extrative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treating biorefractory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presence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inorganics :application to a synthetic acidic effluent containing high concentrations chlorophenol and salt[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1 181:127~140.
    16 M.Pankhania,T.Stephenson , M.J.Semmens.Hollow fibre bioreactor for wastewter treatment
     using bubbless membrane aeration .Water Res.,1994 ,28(10):2233~2236.
    17 Keith Brindle,TomStephenson,Michael J. Semmens.Nitrification and oxygen utilisation ina membrane aeration bioreactor .J.Membr Sci,1998,144:197~209.
    18 Muller Ebet al.Aerobic domestic waste water treatment in a pilot plant with complete sludge retetion by crossflow flitration .Wat Res ,1995,29(4):1179~1189.
    19 S.P.Hong,T.T.Bae,T.M.Tak,S.Hong,S.A.Randall Fouling control in activated sludge submerged hollow fiber membrane bioreactors,Desalination, 2002,143: 219~228.
    20 K.Yamamoto ,M.Hiasa,T.Mahood and Matsuo,Wat Sci Tech, 1989,21(43).
    21 Viswanathan C,Aim RB,Parameshwaran K.Membrane Seperation Bioreactor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J].Critical Reviews in Enviironmental Sci. and tech.,2000,30(1):1~48.
    22 杨造燕,匡志华 顾平等.膜生物反应器无剩余污泥排放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1):16~18.
    23 H.Nagaoka,S. Ueda,A.Miya.Influence of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polymers on the membrane separation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6, 34(9):165~172.
    24 J S Chang, L J Tsai, Vigneswaran 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on microfiltration[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6,34( 9):133~140.
    25 罗虹,顾平,杨造燕.膜生物反应器内泥水混和液可过滤性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1):51~54.
    26 BouhabilaE H,Aim R B,Buisson h.Fouling characterization in membrane bioreactors[J].Sep.and Purif.Tech.,2001(22-33):123~132.
    27 刑传宏,钱易,孟耀斌等.错流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及其生物学研究[J].环境科学,1997, 18(6):23~26.
    28 Cicek N.Long-term performance and charcterization of a membrane biore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D].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1999.
    29 Fikret Kargi,Ahmetuygur.Nutrient removal performance of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s a function of the sludge age[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2 (31):842~847.
    30 SRT对膜生物反应器出水水质的影响研究[J].中国给水徘水,2000,16(7):16~18.
    31 Shin, Hang-Sik; Kang. Seok-Tae. Characteristics and fates of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in cer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at various sludge retention times[J].Water Research,2003(37) :121~127.
    32 郑 祥, 樊耀波.影响MBR处理效果及膜通量的因素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1):19 ~22.
    33 张捍民,王宝贞.淹没式中空纤维膜过滤装置中曝气强度对系统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 ,2001,27(2):93 ~95.
    34 C.Chiemchaisri ,Y.K.Wong, T.Urase,K.Yamamoto,Wat Sci Technol ,1992, (25):231
    35 K.Hanaki,C.Wantawin,S.Ohgaki,,Wat Res,1990 ,289.
    36 Ahmed T,Semmens M J.Use of sealed- end hollow fibers for bubbleless[J].Membranes Science,1989,49:91~106.
    37 王猛,施宪法,柴晓利.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无泡供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4(6):355~356.
    38 王连军,蔡敏敏,荆晶,等。无机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及其膜清洗的实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0,20(2):32~34.
    39 孟耀斌,文湘华,钱易等.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抗冲击负荷能力[J]. 2000,21(5):22~26.
    40 耀波,王菊思,姜兆春.膜生物反应器净化石油化工污水的研究[J].1997 ,17(1):68~74.
    41 Gunther Gehlert,Jobst Hapke,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a continuous 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kinks of wastewater[J].Desalination,2002,146:405~412.
    42 刘锐.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的微生物代谢特性及膜污染控制[D].[博士学位论文].清华,2000
   
    43 Shimizu Yasutoshi, Okuno Yu-Ichi, Uryu Katsushi. 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ollow fiber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used in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J].Water Research, 1996,30(10):2385~2392.
    44 Kwon D Y., Vigneswaran S.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and surface charge on critical flux of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998,38( 4-5): 481~488
    45 Choi Jung-Goo, Bae Tae-Hyun,Kim Jung-Haket al.The behavior of membrane fouling initiation on the crossflow membrane bioreactor system[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2002 ,30(1-2 ):103~113.
    46 Al-Malack, Muhammad H.; Anderson, G. K.; Almasi, Ali. Treatment of anoxic pond effluent using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J] .1998,32(12): 3738~3746 .
    47 Choo K H ,Kang I J, Yoon S H,et al.Approaches to membrane fouling control in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s [J].Wat Sci Tech,2000,41(10-11):363~371.
    48 Bouhabila El Hani, Ben Aï m Roge, Buisson, Hervé.Fouling characterisation in membrane bioreactors[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1, (22-23):123 ~ 132 .
    49 Sata,Ishii Y.Effects of actived sludge properties on water flux of ultraflitration membrane used for human excrement treatment[J].Wat Sci Tech,1991,23:1601~1608.
    50 Isiniewski C , Grasmick A.Floc size distribution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and consequences for membrane fouling [J].Colloids and Surfaces,1998 , 138:403~411.
    51 Otaki, S Takizawa,S Ohgaki.Control and modeling of membrane fouling due to microorangism growth by UV pretreatment. IAWQ 19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eprint ,Book 4,21-26 June 1998-Vancouver,Canada. 167~174.
    52 桂萍,黄霞,汪诚文等.膜复合式生物反应器组合系统操作条件及稳定运行特性[J].环境科学,1998, 19(2):35~38 .
    53 罗虹,顾平等.应用投加粉末活性炭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24(3): 28~31.
    54 K.Yamamoto ,M.Hiasa,T.Mahood and Matsuo,Wat.Sci.Tech., 1989,21,43.
    55 R .W.Field ,D.Wu,J.A..Howell,and B.B.Gupta[J].Membr Sci, 1995,100:259.
    56 J.A..Howel, J.Membr Sci,1995,107~165.
    57 郑祥,樊耀波.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条件的优化及膜污染的控制[J].给水排水,2001,27(4):41~44.
    58 温东辉,陈吕军.膜生物反应器中膜分离单元运行参数优化试验[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 , 24(5):285~287.
    59 黄霞,陈颖,文湘华等.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条件对膜过滤特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9,20(3):38~41.
    60 吴自强,刘志宏,曹刚.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技术的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1, 21(6):1~3.
    61 邹联沛,王宝贞,张悍民.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的堵塞与清洗的机理研究[J].给水排水,2000,26(9):73~75.
    62 樊耀波,王思菊,姜兆春. 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的最佳反冲洗周期[J].环境科学学报,1997 ,17(4):339~444.
    63 陈殿英.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新工艺[J].化 工 环 保,2002,22(5):261~265
    64 刘锐,黄霞,汪诚文等.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长期运行中的膜污染控制[J].环境科学 ,2000 ,21(2):58~61.
    65 S.H.Yoon , I.J.Kang, C.H.Lee.Fouling of inorganic membrane and flux enhancement in membtane-coupled anaerobic bioreactor .Sepe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 1999 ,34(5):709~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 沪ICP备16030267号

GMT+8, 2024-5-2 17:05 , Processed in 0.15238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