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70|回复: 12

菌体变形

[复制链接]

84

主题

1088

回帖

3088

积分

超级版主

QQ80909698,QQ群651027

Rank: 8Rank: 8

积分
3088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7-27 20: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品种,杆菌,菌体比正常时较大,有些胖,有时一个镜头内,有变长的,变短的,比正常时菌丝自溶早,水平大幅下降。
请问大家菌体变形有哪些原因。
QQ80909698,QQ群651027,学习1群,问题请论坛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85

回帖

411

积分

准☆☆☆☆

积分
411
QQ
发表于 2007-7-27 21: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因为载玻片不同的位置渗透压有差异.如果是生长过程出现变形那影响因素就比较多了.
zhang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67

回帖

518

积分

★★★★

积分
518
QQ
发表于 2007-7-27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觉得菌体变形有几种可能
1,菌体由于更换培养基或者改变培养时间,导致菌体形状有差异
2,观测方法不同,1楼说的是一种,如果你是用火焰固定的,那么固定时的温度和时间都会对显微镜下的菌体观测带来影响的
3,有可能是染杂菌了
发酵现在的课题,也是未来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1088

回帖

3088

积分

超级版主

QQ80909698,QQ群651027

Rank: 8Rank: 8

积分
3088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2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排除人为涂片差异,和原来是一样的操作方法。
大家遇到过原料影响菌形的吗。
QQ80909698,QQ群651027,学习1群,问题请论坛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2

回帖

421

积分

准☆☆☆☆

积分
421
发表于 2007-7-27 22: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溶氧的变化对菌体变形也会有所影响,在者,种子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很有可能种子本身出了问题,以后不管怎么样控制菌形还是要变的!我原来遇到过!
初涉生化,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1088

回帖

3088

积分

超级版主

QQ80909698,QQ群651027

Rank: 8Rank: 8

积分
3088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07: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uuluo2007-07-27 22:19发表的“”:
溶氧的变化对菌体变形也会有所影响,在者,种子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很有可能种子本身出了问题,以后不管怎么样控制菌形还是要变的!我原来遇到过!
能说一下种子出了什么问题吗
QQ80909698,QQ群651027,学习1群,问题请论坛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1088

回帖

3088

积分

超级版主

QQ80909698,QQ群651027

Rank: 8Rank: 8

积分
3088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7: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噬菌体有没有可能造成菌体变形
QQ80909698,QQ群651027,学习1群,问题请论坛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2

回帖

421

积分

准☆☆☆☆

积分
421
发表于 2007-7-29 18: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种子是基因工程菌,在诱变过程中质粒出现的问题,具体是怎么了我也不是很清楚..抱歉!
初涉生化,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1088

回帖

3088

积分

超级版主

QQ80909698,QQ群651027

Rank: 8Rank: 8

积分
3088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23: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刚从中国发酵工业网找到如下描述,,没搞太明白,看看大家能讨论讨论吗
二. 菌体变形
    常见的有菌体粗细长短及形状与正常菌体出现较大差异,可能在某一阶段菌体生长较慢,随后进入对数生长,除了形态异常外,象发酵热、糖耗、粘度、pH值变化及其它一些现象与正常发酵没有什么差异,但最后发酵失败或者低产;有时,细菌菌体在对数分裂时分不开,形成长链状,如果不采取措施,发展下去,会形成茅棚状,粘度大大增加,形成行家所说的拔丝现象,结果是发酵失败;有人认为此种所谓拔丝现象是噬菌体引起的溶菌前兆,可是,有时并不发生溶菌,有时经调整,菌体可以分开,但形态仍然不能恢复正常;无论怎样调整,结果都是发酵失败;有时,误认为是杂菌污染,而采取一切防治措施仍然不能解决问题。相对于放线菌,有时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异,形成粗细如放线菌的细杆菌。在这里我们提出假杂菌污染这一概念,以与真正的杂菌污染区别开来。在某种生产条件下或者特定季节,有的发酵厂假染菌发生频率较高,甚至不能正常生产,其根本原因是将这种现象当作杂菌污染,措施没有针对性。
QQ80909698,QQ群651027,学习1群,问题请论坛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76

回帖

260

积分

★★★

积分
260
发表于 2007-8-6 14: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种可能是菌种退化,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传代次数过多,遗传基因自发突变或回复突变、基因工程菌的质粒脱落,造成菌体形态特征减弱或衰退。酶切后跑个电泳看看质粒的量如何,平面培养后看看菌落颜色有否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 沪ICP备16030267号

GMT+8, 2025-5-10 04:07 , Processed in 0.210470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