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82|回复: 1

【转载】【讨论】中国诺贝尔科学奖之痛

[复制链接]

6560

主题

934

回帖

1万

积分

★★★★

积分
15629

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06-10-4 22: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诺贝尔科学奖之痛

年年评奖,年年争议。每届诺贝尔奖颁发都会引起国内舆论的热烈讨论,今年又不例外。
 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一个被国际社会和国内人民公认的大国,从体育弱国到如今的奥运三甲,从经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GDP稳定增长,从航天技术落后到神五、神六卫星载人绕地飞行……但多年以来,中国一直缺席诺贝尔科学奖,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
105年来,诺贝尔奖以其客观严谨的精神记录了世界科学的发展,那些获奖的人们,或是解决了某个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或是大大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或是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福祗,他们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无缘诺贝尔科学奖,深刻的说明我们对于世界科学的发展贡献不大。一个十几亿人的民族,半个多世纪以来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其中一定有一些必然的东西。究其原因,诺奖的精神,正是科学的精神,而中国的文化、过去和现在,都缺乏这种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那么为何会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的教育体制不鼓励创新,同时施加巨大的应试压力,客观上也是在压制创新。放眼望去,全国的基础教育无非如此,而近期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声称退学,也是以此为由。

  当下的科技评价环境之劣,又是扼杀成就的一大因素。“每个研究人员一年必须完成多少篇文章,发表在哪类刊物,都有很机械的指标。我得拼命完成指标,整天为发表文章着急。”天文学家李竞对此感慨颇多,他把这形容为科学家的“人头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博士后、36岁的茅广军前不久自杀了。据说原因之一是中科院三年一次的考核,他没有通过,据说是文章数太少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让他把房子交回,并在一年内离开,另找单位。[全文]
国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鼓励创新,科研机构又不养发文章慢的人,如何期望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像那些诺奖获得者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研究?

 科技人员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直接实施者。支持科技兴国的政府甚至不惜动用国家力量来抢夺科技人才。二战末期,美苏两国还展开了一场争抢德国科学家的激烈斗争。美国为了搜集德国的科技人员,专门成立了名为“阿尔索斯”的突击队。该突击队成员冒着挨冷枪的危险率先进入德国火箭生产中心佩内明德,接受了以布劳恩和多恩贝格尔为首的113名第一流专家的投降,他们二人后来成了美国空间计划的主要指导者。苏联来迟了一点,但也不无收获。他们将搜罗到的二三流火箭专家、6000名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和200枚V-2导弹运回苏联。这些科学家为喷气式飞机、雷达、抗菌素、火箭、原子弹、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美国有许多美味的“诱饵”吸引包括欧洲在内的外国人才:世界最好的研究设施;充足的财政支持独立研究;高于欧洲同行的薪水;开放的文化氛围;根据成就决定升迁而不需要“熬年头”等等。据美国官方统计,在1949年-1973年期间,世界各国迁居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达16万人;进入80年代以后,每年仍有6000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
  我国同样面临人才流失之痛,神舟五号的功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任院长厉建中因巨额受贿被捕,引出2000年他的一段发言来,他在两会上抱怨科研人员的待遇太低,“一年当中进的人将近流失了百分之四十”。在科研重点领域里尚且没有很好的待遇和条件保留我们的科技人才,那么其它“非热门”基础学科的条件就可想而知了。[专题]
  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里,曾经有六名华裔科学家获得过此项大奖,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从1957年到1998年,他们共获得了四次诺贝尔物理奖和一次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但他们的身份只是“华裔”。
  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诺贝尔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震撼碰撞,引起了巨大争论。
  青年学者方舟子撰文支持杨振宁,并认为这是科学与玄学之间争论的延续。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缺乏逻辑性,而这与近代科学的根本思想是矛盾的。
  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思想也约束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中庸”以和谐统一为前提,讲究无论人还是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并且在适当的限度内发展,没有“过”与“不及”的毛病。这一贯穿千年的基本思想,在本质上是不鼓励创新和发现的,而这种思想至今仍占据重要地位。

  截至2005年,美国共有28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其中奥妙何在?
  通过国家和私人资金来源向基础研究投入了上百亿美元的经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丽塔•科尔韦尔表示,这些经费都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我们资助那些最优秀最杰出的人。”,这体现了对科学和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她同时批评其它许多国家存在着一种“论资排辈的做法”。
  培养学生注重独立思考。美国物理研究所的菲利普•谢韦认为,美国学生更注重于独立思考,而轻视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他说“假如其它条件相同,如果你在洛杉矶或什里夫波特上学,你成才的概率就会比你在湖南省上学的概率要大。”
  我们的邻国日本,从1949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始,迄今已有12人获奖。其中在化学奖方面的连续获奖以及2002年的双喜临门,显示了日本整体科研的高水准,并极大增加了他们“五十年三十个诺贝尔奖”的信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创新方面,日本既重视集体创新,强调团队精神与合作,也开始重视个人创新,特别强调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尊重年轻人的创新设想。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景气,财政预算总额大幅度减少,但科技领域的预算不降反升。近几年日本的科研经费也一直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比率居世界发达国家首位。同时日本的科研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
  中国需要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来证明自己的科技实力。
  但这种“实力”是无法靠突击来完成,也无法安排什么日程表,它需要国家的支持、体制的支持,也需要科研者真正踏踏实实的做研究。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差距,但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如何走向诺贝尔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中国何时会有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呢?
大家有何感想,说说啊!
你将成为你交往的对象,成功是一种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60

主题

934

回帖

1万

积分

★★★★

积分
15629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10-4 23: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诺贝尔医学奖述评

年轻的获奖者
2006年10月2日,现年47岁的Andrew Z. Fire和45岁的Craig C. Mello由于在RNAi(RNA interference,RNAi)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且获奖日期距其研究发表仅8年时间,获奖速度之快亦令人叹为观止。颁奖委员会评价:“他们发现了控制基因信息流通的基本机制, 解释了困惑这一研究者们许久的难题。” “像在清晨突然打开窗帘,然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

RNAi的殊荣
2001年,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针对其它多种生物的基因组测序计划也相继开展起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科学界将不会出现比人类基因组测序更瞩目的技术。有人将人类基因组测序称为“21世纪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然而时隔不久,同一年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RNAI掀起了一场风暴,而且愈演愈烈。《Science》杂志将RNAi称为“2002年的重大突破”(Couzin,2002)。然而,更加令人吃惊和兴奋的是,4年以后的今天,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就因此获得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
一项全新的技术在提出后短短几年就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和肯定,此前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足见RNAi在医学领域的开创性意义和极大的应用前景。

RNAi的身世
科学家们最早在植物(Napoli等,1990)和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 (Cogoni和Macino,1997)中发现了dsRNA诱导的RNA沉默现象。RNAi在这些机体中作为抗病毒的防御体系而发挥作用。虽然在上述发现中,转基因病毒可以编码具有沉默功能的基因片断,并在复制过程中产生dsRNA,但针对RNA沉默现象的决定性发现还是由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首先完成的。早在几年前,在线虫中进行反义RNA实验时,Guo和Kemphues就观察到正义RNA也具有很高的基因沉默活性(Guo和Kemphues,1995)。后来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通过实验阐明了这一反常现象:将反义RNA和正义RNA同时注射到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比单独注射反义RNA诱导基因沉默的效率高10倍。由此推断,dsRNA触发了高效的基因沉默机制并极大降低了靶mRNA水平(Fire等,1998)。人们将这一现象命名为RNAi (见综述:Arenz和Schepers,2003)。

RNAi的机制
基因所携带遗传信息(即单个基因的具体功能)的传递是通过名为信使RNA的分子进入细胞蛋白合成“工厂”而实现的,而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一直是研究工作的拦路虎。Fire和Mello通过线虫实验证实:某些分子触发了特定基因上RNA的破坏,导致蛋白无法合成,出现“基因沉默”,而这一过程便被称为RNAi。天然的RNAi现象存在于植物动物和人类等真核生物的体内,在调解基因活力和预防病毒感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他们还发现了有效关闭基因表达的方法,这样当某一特定基因被“沉默”后,其功能便反向的体现出来了。

RNAi的运用
RNAi主要通过在转录后(post-transcriptional)水平阻断基因的表达,并借此研究基因的功能。同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治疗疾病的新途径。比如,我们可以按拟定的方式来关闭(shutting off)非必需或致病基因的功能。从理论上说,若能关闭致病基因的表达则很多疾病将被治愈。动物实验已证明,可以通过RNAi的方法使导致血胆固醇升高的基因“沉默”;病毒性疾病,眼疾,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这一方法为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肿瘤等人类顽疾的治疗指了一条新路。
随着人们对多种生物体基因组序列了解的深入,RNAi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地了解复杂的生理学过程。RNAi技术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密切相关,因此, RNAi本身可作为一项实验技术为生物工程及制药业等相关行业服务,从而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发挥其作用。
你将成为你交往的对象,成功是一种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 沪ICP备16030267号

GMT+8, 2024-5-16 10:52 , Processed in 0.160278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