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008chf

你们的生产波动主要原因是什么(补充完整波动查找过程者

[复制链接]

84

主题

1088

回帖

3088

积分

超级版主

QQ80909698,QQ群651027

Rank: 8Rank: 8

积分
3088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7: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的意见,学习到很多,我们也在争论,改进。
QQ80909698,QQ群651027,学习1群,问题请论坛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97

回帖

236

积分

★★★

积分
23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8-14 16: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之前先确定,菌种和发酵是两个单位。
先做非技术分析。
发酵生产波动,90%以上的原因是发酵工段的问题,但如果车间不做引导,90%以上的情况下,发酵会说是菌种引起的。这么说大家都明白,发酵推卸责任。这是原因之一。还有原因就是他根本查不出原因,借此掩盖自己的“无能”(发酵的自己这么想的,不一定无能,怕别人这么认为,生产波动总得有原因嘛)。
再做技术分析。
从影响发酵水平的因素看,发酵的因素要比菌种的多得多,而且,发酵的这些因素非常容易发生变化。比如原材料,菌种一般将原材料低温保存,长时间不会发生变化,发酵则经常会更换原材料批号、产地等。菌种配一批培养基一般要用比较长的时间,出现问题很快会发现。发酵罐、种子罐的培养基就这一批,如果某用量很少的原材料忘记称量是根本查不出来的,除非称量的人员主动报告----大概99.99%的人不会这样做。
一般来说,影响多的还是原材料质量的变化,比如产地、批号等发生变化。其次该是空气、蒸汽、设备、天气、菌种等因素。
我还没见到有确切证据证明菌种影响了发酵的案例,可能我见识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47

回帖

410

积分

准☆☆☆☆

积分
410
发表于 2009-8-14 2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总结吧:生产波动时管理问题!!
  1:车间操作,菌种操作问题:是因为没有建立保障性的管理制度并执行!
  2:控制有波动:因为没有了解清楚技术,,技术不完善,某些工厂能出点产品就以为稳定了,,保证的只是稳定,不想更大提高,一来研发麻烦,,二来改进更是怕麻烦,,不知道你不前进,,别人的技术在提高,,当外部波动的时候(原料涨,,产品价格降)你就是死的最快的。
  3:管理层。发酵时看不到的,,某些领导只关心成本和原因,,认为只要现在的能用,,好好控制就能提高,,可是高质量的管理是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而保证生产稳定,,比如在某个设备多加个处理,,更保险:比如制备氨水,,有的以为氨水能杀菌,,就直接进罐,,要是再加道过滤,就算氨水里面有杂质比如铁屑块等,,也不会有杂菌了。举例,,,说明的是领导的观念问题了。省了设备的钱而把风险压在人员上面,到头来肯定是要亏大的!!
  4:可能大家认为这个不可控制:原料影响。其实进厂的原料也可以控制的,,在于早备货验证(菌种室试验),对于一般快消耗原料比如甲醇等,,也是有办法验证的,具体可以想想。。。。。。。关键是领导想不想和大家愿不愿意这样做,领导怕麻烦,,我们工资少怕事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62

回帖

240

积分

★★★

积分
240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7-26 16: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公司某个品种出现生产波动,发酵工段认为菌种质量有问题,他们的依据是:种子罐代谢缓慢,发酵罐接种后菌丝形态差,后期提前衰老。为此我使用10L自动发酵罐进行菌种质量跟踪,结果显示10L自动发酵罐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的菌种,在发酵罐接种同时进行接种培养,但是其生产性能却可以达到正常生产水平,放罐效价比较发酵罐高近30%,由此证明菌种质量优异,问题点是发酵工段的工艺控制。发酵工段接受了我的意见,在工段内部管理上下功夫,整改了很多问题,例如:pH控制的稳定性、工艺调控的灵活性等等,使发酵生产水平逐步好转。
    我认为,生产性能优异的菌种,菌种的遗传特性是固定的,但是其生产性能的表达更加依赖外部条件,外部条件的细微变化,往往可能导致高性能不能表达出来。不同批次的菌种,其内在质量可能有细微的变化,但是由于遗传特性的固定,因此需要发酵工艺控制合理的调整,适应菌种细微的变化特点。
    补充一点,在发酵工段生产正常时,10L自动发酵罐能够模拟出发酵罐相同的生产性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00

回帖

215

积分

★★★

积分
215
发表于 2010-9-10 11: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单位生产的东西不一样,对一菌种来说,菌种不同稳定性不同,所以我认为,菌种不是不可以查找原因。当然发酵生产是很复杂的,各岗位都应该查找原因。如果你的上级不懂生产,那就看上级能听谁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80

回帖

192

积分

准☆☆☆

积分
19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11-2 10: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版主说的确实这样,我是车间的,每次出现都首先怀疑菌种,菌种所只有一个,而我们发酵车间好几个,围攻你,你可不就口莫辩拉。
说一下我们吧,各个厂的状况不一样,我们公司同一产品三个车间生产,所以相对较好判断一些,比如,某批次菌种出问题了,只要有一个车间出问题了,其他车间好着,那就排除菌种了。
今年4月开始,我们三个车间同时生产水平下降了,只是下滑比例不一致,当时就所有的矛头都对准菌种了,可是他们也着实查了,没什么结果。后来首先发现的是豆油有问题,检测各项数据都没问题,但是补油后脂肪还是直线下,降,耗油大,不长单位,然后就换了豆油厂家,效价明显有上升趋势,但仍不如以前,
第二:因为刚好夏季了,我们降低了配料浓度,我们因为设计问题,空气压力偏低,怀疑融氧不足。
第三:将大罐温度降低一度控制,因为我们空气温度较高。
第四:可能是气候问题吧,种子还是原来的,只是批次不一样,到8月底一切就又恢复正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89

回帖

138

积分

准☆☆☆

积分
138
发表于 2010-11-5 10: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做发酵车间管理的,对于水平的波动应该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产全面性波动的原因:粮食类原料的质量波动、菌种的退化、公用系统的不稳定、使用水质的变化及季节气候变化;
2、单批次的波动原因:物料配制失误、物料消毒工艺执行的不稳定性、种子繁殖罐培养的工艺偏差、发酵培养的中间工艺控制、机械故障、仪表故障及分析数据偏差等
3、请各位补充。。
http://bbs.bio668.com/?u=7055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89

回帖

138

积分

准☆☆☆

积分
138
发表于 2010-11-5 10: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lksybyfzx于2009-08-14 16:55发表的  :
讨论之前先确定,菌种和发酵是两个单位。
先做非技术分析。
发酵生产波动,90%以上的原因是发酵工段的问题,但如果车间不做引导,90%以上的情况下,发酵会说是菌种引起的。这么说大家都明白,发酵推卸责任。这是原因之一。还有原因就是他根本查不出原因,借此掩盖自己的“无能”(发酵的自己这么想的,不一定无能,怕别人这么认为,生产波动总得有原因嘛)。
再做技术分析。
从影响发酵水平的因素看,发酵的因素要比菌种的多得多,而且,发酵的这些因素非常容易发生变化。比如原材料,菌种一般将原材料低温保存,长时间不会发生变化,发酵则经常会更换原材料批号、产地等。菌种配一批培养基一般要用比较长的时间,出现问题很快会发现。发酵罐、种子罐的培养基就这一批,如果某用量很少的原材料忘记称量是根本查不出来的,除非称量的人员主动报告----大概99.99%的人不会这样做。
.......
你的想法太偏激了,可能是受过委屈吧,对于问题我们要客观分析,之所以出问题是考虑到菌种,完全是因为要快解决问题,从所有的可能性下手,力求损失最小,其实在要求菌种查找问题的同时,发酵部门也是在开展全面查找工作的。所以,各部门间应相互理解,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才是关键,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http://bbs.bio668.com/?u=705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92

回帖

221

积分

★★★

积分
221
QQ
发表于 2010-12-4 11: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动原因很多,菌种,原料,水分,人员调动,还有就是设备,我们就出现这种情况,由于电机的转速比没有设定好,导致显示转速与实际转速差30--50转,发现以后及时调过来,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
专业微生态、酶制剂发酵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8

回帖

82

积分

★★

积分
82
发表于 2010-12-10 13: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业化大生产波动因素很多的。
首先,菌种是不是退化了。这点可以通过让车间种子组做跟踪摇瓶初步判定;
其次,原材料的变更。这点主要在于玉米浆、酵母粉或者酵母膏之类得重要控制原材料,一般要求批号尽量不变,如果必须要更改原料的,最好先让种子组先做摇瓶试验,确认更好批号后没太大影响再更换。
然后,就是发酵控制。比如转速、通风量、温度都在考虑范围内。如果是主要靠人为记录的话,这就无从追究了,只能通过观察镜检和过程取样检查才能判断控制是否有误差。当然,最好是全程仪表自动控制了。
个人鄙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 沪ICP备16030267号

GMT+8, 2024-5-5 18:52 , Processed in 0.16687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