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381|回复: 58

当发酵罐的发酵单位比摇瓶还低,你会认为是什么原因,你会

[复制链接]

2676

主题

5878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将我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Rank: 8Rank: 8

积分
12363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终身成就奖优秀斑竹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7-3-22 18: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实验室有一个品种,发酵罐单位比摇瓶低.目前我们的一个研究生正在解决这个问题,他一步步的将原因集中到了接种量.
如果你们的品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请问如何解决呢?
欢迎关注发酵人自己的微信号: comefajiaore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480

回帖

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

社区居民终身成就奖

QQ
发表于 2007-3-22 18: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是一个发酵放大的事情,
要综合很多方面,我们一般会在溶氧、控制PH、和搅拌上下功夫,当然也有接种量的原因;
不过最终是那一方面影响最大还要认真推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0

主题

934

回帖

1505

积分

★★★★

积分
1505
QQ
发表于 2007-3-22 18: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酵罐单位本身就比 摇瓶低,菌种选的是最好传下去要吗变好要吗变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556

回帖

1198

积分

★★★★

积分
1198
发表于 2007-3-23 11: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接种量是最不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生产更要考虑成本问题。摇瓶的接种量肯定要比种子罐的大,肯定有影响!就像我们生产酶制剂,摇瓶的酶活力一般为20左右,而进罐后,一级种子罐的终酶活只会达到5、6,最高也就10左右,而2号种子罐的终酶活也就20,直到最后的发酵罐才能达到并超过摇瓶的酶活力30到40之间。
如果我来考虑,首先研究生长曲线,适当调节培养时间。然后,再从溶氧、补料方面下点功夫。
[fly][glow=255,red,1]总有一天[/glow]偶要成为发酵业的精英![/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6

主题

5878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将我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Rank: 8Rank: 8

积分
12363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终身成就奖优秀斑竹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16: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一个新品种,目前发酵罐上基本没有什么工艺可言,进罐后不用补料,只控制DO和罐压.
对于我自己而言,总认为发酵罐的单位应该比摇瓶高,目前发酵罐单位没有摇瓶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找到其中的原因,肯定会对今后的发酵工艺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将发酵罐消好的培养基取到摇瓶中,然后与正常摇瓶同时接种,发现发酵罐上的培养基不比摇瓶低,这就说明发酵罐配料和消毒对发酵过程没有明显影响(与摇瓶相比).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问题出在48小时之前,因此今后解决的问题集中到了接种量和前期的控制上.
欢迎关注发酵人自己的微信号: comefajiaor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1088

回帖

3088

积分

超级版主

QQ80909698,QQ群651027

Rank: 8Rank: 8

积分
3088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3-23 16: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和搅拌的剪切以及种子的放大培养(几级发酵)有关。
QQ80909698,QQ群651027,学习1群,问题请论坛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回帖

12

积分

新会员

积分
12
发表于 2007-3-23 16: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你做以下几个实验: 1.发酵罐消后培养基实验室接种培养
                      2.发酵罐接种后无菌取样实验室培养
   其他还应做一些发酵参数的试验,例如调整罐温\\转速(剪切力\\混合的影响)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6

主题

5878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将我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Rank: 8Rank: 8

积分
12363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终身成就奖优秀斑竹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16: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6楼的朋友建议很好,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只是这个实验很费精力.我们已经完成两批了,
欢迎关注发酵人自己的微信号: comefajiaor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主题

84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957

终身成就奖金点子奖原创先锋奖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7-4-8 20: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应该是氧传递和混合传质上的区别.

其实可以在摇瓶上测下溶氧和混合时间.

装液量归根结底还是根据摇瓶中氧传递系数和混合时间来确定.
[fly]发酵人,大家的精神家园![/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556

回帖

1198

积分

★★★★

积分
1198
发表于 2007-4-9 08: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6楼的思路真的很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说服力!!
[fly][glow=255,red,1]总有一天[/glow]偶要成为发酵业的精英![/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酵人社区发酵技术论坛,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发酵服务 ( 沪ICP备16030267号

GMT+8, 2025-5-9 08:21 , Processed in 0.197358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